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1
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1
-面积39% -增长快 -加工 -粮食
北方一季作区
Ⅰ
Ⅳ
西南混作区
中 原
二季Ⅱ
作 区
-种植面积5% -早熟菜用 -出口 -高产
Ⅲ
南方冬作区
-面积:7% -迅速扩大 -冬闲田 -出口和早熟菜用
二、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
1、种薯市场需求
2008年我国马铃薯栽培总面积已达7100万亩左右(专家统计达 8600万亩)。
新西兰的平均单产50.2吨/公顷(3346.7公斤/亩) 荷兰的平均单产45.6吨/公顷(3040.0公斤/亩) 我国的平均单产为12.8吨/公顷(853.0公斤/亩),在
全世界156个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2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4.0%。
马铃薯新品种应用的潜力
各地摸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和经济 条件的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
: 北方地区 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地膜覆盖结合
优质种薯、种薯处理、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膜下滴灌等)。
: 中原地区 早熟马铃薯与粮、棉、瓜、菜、果等作物间套种,早春地膜覆盖、
小拱棚和大棚栽培技术。
: 西南地区 改中稻、玉米或马铃薯一年一熟,为中稻、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
马铃薯生产分布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一、马铃薯生产现状
近10年(1999-2008)的官方统计数据,全国马 铃薯的面积、总产和单产结果如图:
550 500
450 400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播种面积(万公顷)
黑龙江省年产脱毒微型薯的能力3000万粒左右,脱毒薯外销达可30万吨。 河北省年产脱毒苗5000万株,微型薯2000万粒,种薯2.5万吨。 内蒙古年产脱毒苗3000万株,微型薯9000万粒,种薯100万吨。 甘肃省年产脱毒苗4580万株,微型薯6450万粒,原种3.375万吨,种薯
15.65万吨。 青海省年产脱毒苗200万株,微型薯700万粒,原种0.28万吨,种薯2.4万吨。 宁夏年产脱毒苗315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1万吨,种薯30万吨。 陕西省年产脱毒苗725万株,微型薯1255万粒,原种0.6万吨,种薯12.13万
五、马铃薯贮藏现状
为保障市场供应,提高贮藏质量,内蒙古、黑龙江、 河北、甘肃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种薯贮藏库, 总贮藏能力达50~100万吨;北方鲜食马铃薯贮藏库 兴建取得突破,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 大型加工型原料薯贮藏库主要由加工企业建立,其 中贮藏量10万吨左右的有5个,1万吨以上的有10余 个,总贮藏能力在100万吨左右。
比1996年 增加
1919.1
34.24
2135.9 40.30
-
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前10位的省份
种植面积(万公顷)
80
官方统计
专家统计
60
40
20
0 内蒙古
甘肃
贵州
云南
重庆
四川
陕西 黑龙江 宁夏
山西
35 30 25 20 15 10 5 0
内蒙古
甘肃
贵州
云南
重庆
四川
官方统计 专家统计
陕西 黑龙江 宁夏 山西
油菜、春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间套复种,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 技术。
: 南方地区 利用冬闲田,在中、晚稻收获后增种一季冬马铃薯,形成中(晚)
稻—冬马铃薯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
2006年全国马铃薯间套作面积24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900多万 亩,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近400万亩,机械化作业面积200多万亩。
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及发展战略
陈伊里 东北农业大学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增产增收潜力大, 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 “第二面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不 可逆转,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 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农业部将马铃薯确定为第 四大粮食作物。
为贯彻农业部2006年9号文件“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精 神,2007年农业部分别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和甘肃定西举 办了马铃薯免耕栽培现场会、马铃薯节水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现场观摩 会和马铃薯产业发展会议。2008年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设立 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等,可见国家对马铃薯产业的关注。
吨。 山西省年产脱毒苗78万株,微型薯168万粒,原种0.35万吨,种薯1.6万吨。 希森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中心)年生产微型薯2.5亿粒,自繁后再供应全国。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年生产组培苗550万株,微型薯650万粒,原种2000
吨。
三、马铃薯栽培技术现状
传统的栽培模式,管理方式粗放,生产规 模小、水肥和农药生产投入不足,机械化 程度只有1%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70% 相比差距甚远。
各项指标 面积 公顷用种量 种薯需求量 单产
种薯生产量
马铃薯生产
500万公顷
2.25吨 (150公斤/亩)
1125万吨 (G3)
G3种薯
50万公顷
2.25吨 (150公斤/亩)
112.5万吨 (G2)
22.5吨/公顷 (1.5吨/亩)
1125万吨 (G3)
G2种薯
G1种薯
5万公顷
9-12万粒 (微型薯)
G2
G3 675万吨 1012.5万吨
3、种薯的流向
北方一 作区是我国 马铃薯的主 产区,也是 重要的种薯 繁育基地。 该区域生产 的种薯大量 调运到中原 二作区和南 方冬种区。
北方一作区 中原二作区
西南混作区 南方冬作区
4、主要种薯产区及供应量
就气候和自然条件而言,我国最好的种薯生产基地 是黑龙江省,内蒙、甘肃、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北部、 青海、宁夏等省区也较适宜生产种薯。其中,黑龙江省、 内蒙、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区,甘肃的种薯生产和销售竞 争激列。它们是国内种薯销售量最大的省区,具有较好 的繁育体系,种薯质量较好,所销售的脱毒种薯在中原 和南方种植有较大的增产效果。
大节省组培苗和生产空
间,单位面积生产效率 一般为基质的2-4倍, 大部分一年可生产二季。
脱毒苗
G1
种薯用量
普及60%需用 量
普及90%需用 量
G3
脱毒苗
G1
①组培苗6-8亿株; ②温室和网室450公顷。
27-36亿粒
①组培苗8.1-10.8亿株; ②温室和网室675公顷。
40.5-54亿粒
G2 67.5万吨 101.25万吨
南方冬作区
主要包括江西南部、湖南和湖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和台湾等。
本区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出口和早熟菜用方 面效益显著,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有较大潜力,种植面 积占全国的7%左右。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 种植面积49%,产量 – 种薯产地 – 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 鲜食商品薯
总产量(万吨)
8000
7000
6000
5000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16 15 14 13 12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北方一季作区
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 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北部、 宁夏、甘肃、青海全部和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9%左右,已成为 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四、马铃薯加工现状
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约45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近100家。 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50 余家,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和西南的 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 全粉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加工企业近10余家,主要分布在内 蒙古、甘肃和山西等地。 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38万吨,加工企业近20余家,主要分布在北 京、哈尔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粉丝粉皮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加工企业零散分布在东北、华 北西南等地。
六、马铃薯生产发展潜力
种植面积的增加潜力 单产增加的潜力 新品种应用的潜力 新生产技术推广的潜力
种植面积增加的潜力
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 (530万公顷);
南方稻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都有增 加的潜力。
南方12个水稻生产省区(2006年),有冬闲稻田近2.45亿亩 (1633万公顷),目前种植马铃薯约960万亩(64.25万公顷), 占冬闲稻田的3.93%。如果种植比例能提高到10%左右,就可增 加冬作马铃薯面积近1500万亩(100万公顷),冬作总面积可达 2450万亩(163万公顷)。
45-60亿粒 (G1)
22.5吨/公顷 (1.5吨/亩)
112.5万吨 (G2)
①用组培苗需9-12亿株 (产量为5粒/株); ②需温室和网室750公 顷(500粒/平方米)。 ※常规基质(草炭、蛭
石、珍珠岩等)需 112.5万立方米(1500 立方米/公顷)。 ※用水或雾培法生产不 仅可节省基质,并可大
单产(吨/公顷)
面积产量稳定增加
指标 种植面积(万亩) 增幅(%) 占粮食总面积(%) 鲜薯产量(万吨) 增幅(%) 占粮食总产量(%)
十五期间 年平均 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