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铜矿( Cuprite)化学成分 Cu2O, 可能有时含有铁硅混合物。
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
针状、致密块状、粒状、土状集合体。
针状或纤毛状红色集合体称为毛赤铜矿CHALCOTRICHITE。
红色至近于黑色,表面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硬度3.5-4.5 ,比重5.85-6.15,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至不平坦。
透明至半透明,均质体。
条痕加盐酸产生白色氯化铜沉淀一般是黝铜矿、黄铜矿及其他铜的硫化物的次生产物,多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与自然铜密切共生,常与蓝铜矿、辉铜矿、黑铜矿伴生或共生。
炼铜的重要矿物。
原生铜矿的找矿标志。
赤铜矿cuprite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的矿物。
虽含铜量高达88.82%,但因分布少,只作为次要的铜矿石利用。
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无解理。
呈立方体或8面体晶形,或与菱形12面体形成聚形,晶形沿立方体棱的方向生长形成毛发状或交织成毛绒状形态,也包括长条形、闪闪发亮的晶体,称毛赤铜矿[1]。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
新鲜面洋红色,光泽为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即呈暗红色而光泽暗淡,条痕棕红色。
端口贝壳状或不规则状。
莫氏硬度3.5~4. 0,比重6.14。
有时可作宝石,但易碎。
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
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赤铜矿是一种红色氧化物矿物,它比较软却很重。
一般它是由铜的硫化物经风化后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矿物叫作次生矿物。
赤铜矿含铜量高达88.8%,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矿物。
但由于它的分布很少,就利用而言只能算作次要的铜矿石。
呈明亮晶体状的赤铜矿很美丽,鲜红的颜色发出类似金刚石般的光泽。
但它们如果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稍长,就会变得暗淡而成暗红色了。
有的赤铜矿则成粒状或土状,样子没有那么好看了。
有的赤铜矿在形成晶体时成为松散的毛发交织状态,这就称为毛赤铜矿,毛铜矿是赤铜矿不多见的变种。
[编辑本段]赤铜矿-产地分布赤铜矿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
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
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中国是世界上赤铜矿较多的国家之一。
总保有储量铜6243万吨,居世界第7位。
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
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皆有产出。
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
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榜首,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
从矿床类型看,以斑岩型铜矿为最重要,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为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
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皆有铜矿形成。
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
中生代铜矿多与侵位浅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如德兴铜矿;元古宙铜矿多与海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如甘肃白银厂铜矿;两者相比,又以中生代斑岩型铜矿力量重要。
方黄铜矿( Cubanite)化学成分CuFe2S3,斜方晶系,晶体常为拉长的扁平棱柱体,有时形成V型双晶或放射状六连晶或片状集合体,块状少见。
铜黄色,条痕黑色,不透明。
摩氏硬度3.5 - 4,金属光泽,比重4.1 ,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
具纵向条纹。
常与黄铜矿、石英、自然金、菱铁矿、方解石、黄铁矿、磁黄铁矿、及其他铜硫化物共生。
次要的少见铜矿物化学性质化学式为Cu2(OH)2CO3,又名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非纯净物),是一种名贵的矿物宝石,属于碱式碳酸盐,是盐的一种。
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锈(铜绿)。
在空气中加热会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铜绿(铜锈)也是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非纯净物)。
铜在空气中与O2,CO2,H2O反应生锈产生铜绿Cu2(OH)2CO3。
加热可生成CuO,CO2,H2O。
化学方程式:═加热═2CuO+CO2↑+H2O.在稀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铜悬浮液中,都可得到碱式碳酸铜沉淀。
碱式碳酸铜可看做由氢氧化铜与碳酸铜组成的,实际有氢氧化铜合一个碳酸铜与氢氧化铜合二个碳酸铜两种。
前者化学式为CuCO3·C u(OH)2,是一种草绿色的单斜系结晶纤维状的团状物,或深绿色的粉状物。
由溶液中所得沉淀物初显绿色,放置后在溶液中变成暗绿色。
它有毒,原因是它会与胃中的盐酸反应生成铜离子而造成重金属中毒。
中毒后应饮用:1、喝鲜牛乳或蛋清溶液2、硫酸钠溶液3、碳酸氢钠溶液。
碱式碳酸铜是铜表面上所生成的绿锈(俗称铜绿)的主要成分。
它也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俗称孔雀石。
它不溶于水,溶于酸,热水中或加热到220℃时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溶于酸并生成相应的铜盐。
也溶于氰化物、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而形成铜的络合物。
后者化学式为2CuCO3·Cu(OH)2,深天蓝色,很亮的单斜系晶体,或紧密的结晶团状物。
它不溶于水,溶于氨水和热而浓的碳酸氢钠溶液而成蓝色,在300℃时分解。
碱式碳酸铜可用来制造信号弹、烟火、油漆颜料、杀虫剂和解毒剂,也用于电镀等方面。
另外,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式是:Cu2(OH)2CO3 + 2H2SO4 =2CuSO4 + 3H2O + CO2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化学式:Cu2(OH)2CO3:一种草绿色的单斜系结晶纤维状的团状物,或深绿色的粉状物。
由溶液中所得沉淀物初显绿色,放置后在溶液中变成暗绿色,它不溶于水,溶于酸。
也溶于氰化物、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水溶液而形成铜的络合物。
;Cu(OH)2CO3:深天蓝色很亮的单斜系晶体,或紧密的结晶团状物。
它不溶于水,溶于氨水和热而浓的碳酸氢钠溶液而成蓝色。
化学品名称: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OH)2CO3或CuCO3·Cu(OH)2碱式碳酸铜[编辑本段]化学品描述:CuCO3.Cu(OH)2分子量221.12。
美观的绿色粉末状晶体。
相对密度3.8525,折光率1.655、1.875、1.909,加热至220℃时分解。
不溶于水和乙醇,可溶于氨水生成二价铜的氨配合物。
溶于酸形成相应的铜盐,溶于氰化物、氨水、铵盐和碱金属碳酸盐的水溶液中,形成铜的配合物。
在水中煮沸或在强碱溶液中加热时则可生成褐色的氧化铜。
可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铜。
在自然界中以孔雀石的形式存在。
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则吸湿并放出二氧化碳,慢慢的变为绿色的孔雀石。
在自然界则以蓝铜矿的形式存在。
制法:由硫酸铜与碳酸氢钠研细混合后加入沸水沉淀而得。
溶解性:不溶于冷水和醇,溶于酸,氰化物,氨水和铵盐。
[编辑本段]制法与用途制法:在稀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铜悬浮液中,都可得到碱式碳酸铜沉淀。
用途:用于制油漆颜料、烟火、杀虫剂、其他铜盐和固体荧光粉激活剂等,也用于种子处理及作杀菌剂等。
也用作颜料。
铜绿就是铜生的锈【药材】为翠绿色粉末,质松。
无臭,味微涩。
燃烧之现绿色火焰。
此外,尚有一种加工铜绿,系用铜绿粉或绿青(即天然产的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扁,切成块状,喷以高梁酒,使表面产生绿色而成。
药材呈长方形块状,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5毫米。
外表绿色,里面土黄色或淡绿色。
质硬而脆。
无臭,无味。
【化学成分】为铜氧化生成的碱式碳酸铜或天然的孔雀石,主含碱式碳酸铜。
【性味】酸涩,平,有毒。
①《药对》:"寒。
"②《嘉佑本草》:"平,微毒。
"③《本草经疏》:"酸苦涩,微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纲目》:"入肝、胆。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
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牙疳,臁疮,顽癣,风痰卒中。
①《药对》:"主风烂泪出。
"②《本草拾遗》:"明目,去肤赤;合金疮,止血。
"③《嘉佑本草》:"治妇人血气心痛。
'④《纲目》:"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
"⑤《本经逢严》:"为散疔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狐臭,姜汁调点烂弦风眼。
"⑥《玉楸药解》:"疗痔瘘,生发,点痣。
"⑦《会约医镜》:"脚指缝中流水痒痛,敷之。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内服:入丸、散,3~5分。
【宜忌】体弱血虚者忌服。
不可多服,多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血痢、痉挛等证,严重的可致虚脱。
①《本草经疏》:"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血虚少者非所宜用。
"②《本草汇言》:"多服、常服,有燥耗津液、枯损血气之患。
"【选方】①治眼生肤翳垂珠管:铜青一两,细墨半两。
上二味含研为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用一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以铜箸点之。
(《圣济总录》铜青丸)②治烂弦风眼:铜青。
水调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
(《卫生易简方》)③治风眩赤跟:铜青黑豆大一块,防风一寸许,杏仁二粒(去尖,不去皮)。
上各细切,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洗之。
如痛者,加当归数片。
(《奇效良方》铜青汤)④治痈疽肿毒,脓头不出:铜青一钱(为末),沥青一两,麻油二钱。
先将油熬滚,入沥青熔化,再入铜青末搅匀,用单油纸摊贴毒上,脓头即出,后换长肉膏贴之。
(《窦氏外科方》)⑤治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分。
为末,擦之。
(《秘传经验方》)⑥治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分。
研敷之。
(《纲目》)⑦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铜绿五分,腰黄一钱,冰片七厘五毫。
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或口碎,吹之。
(《囊秘喉书》铜绿散)⑧治舌上生疮:铜绿、铅白霜。
等分,为细末。
每用少许,干撒舌上。
(《杨氏家藏方》绿云散)⑨治臁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
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
亦治杨梅疮及虫咬。
(《卫生杂兴》)⑩治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干。
或加白矾等分,研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