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PPT课件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PPT课件
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而出血。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3
硬脑膜下血肿
• 硬脑膜下出血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 出血,因常易聚积而习惯称之为硬脑膜下 血肿。
• 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 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 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的颅内血肿称为急 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的颅内血 肿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 内的血肿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23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4
• 观察颅内血肿需要合适的窗宽、窗位。 • 同样适用于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5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6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7
• 硬膜外血肿内可含有气体。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8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9
• 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
• 即首次CT扫描时无明显影像异常,但在相 隔几小时甚至十多天之后再次CT扫描时, 才发现血肿,原因可能是患者头部外伤时 存在硬脑膜的出血源,但因伤后脑组织水 肿、其他与此形成的血肿及某些引起颅内 压增高的因素,形成了填塞效应而对出血 源有压迫作用。但后来采用过度换气、强 力脱水、控制脑脊液漏、清除颅内血肿及 手术减压等措施,或因全身性低血压的影 响使颅内高压迅速降低,突然失去了填塞 效应,故而造成硬脑膜自颅骨剥离,遂引 起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7
• 硬膜下血肿约1/3同时合并有颅骨骨折。范 围广泛,可跨越颅缝,但不越过中线。
• 硬膜下血肿形态为弧形、新月形或半月形。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6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7
• 绝大多数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8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9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0
• 血肿中心和骨折中心不一致。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1
• 若血肿跨越中线大脑镰附着部时说明其位 于硬膜外。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2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4
• 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主要是颅脑 外伤,有的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额 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 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 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 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 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 有关。
• 按脑膜外血肿在伤后出现的早晚,可将其分 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其中急性占 80%以上,亚急性10%左右,慢性较少见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4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 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开始 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 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正好相反,即 位于额、顶、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 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血肿易致脑疝,故而 病程发展较速。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5
•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多数人用出血速度来解释血肿形成过程。
• “静脉出血”观点,认为脑膜中静脉的解 剖位置比脑膜中动脉更易受损 。
• “血肿部位”观点,认为是造成慢性硬膜 外血肿的最主要因素,发生在不常见部位 的硬膜外血肿,因这些部位硬膜与颅骨结 合比较紧密,不易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1
• 出血来源
• 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 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 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 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 慢性型。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2
• 临床表现
•
硬膜外血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
增高症状明显,其最典型的症状是受伤后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7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8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9
硬膜外血肿
•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 之间的血肿,由脑膜血管、静脉窦和板障 血管的破裂而引起。十分常见,约占外伤 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0
• 硬膜外血肿形成机制:
•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 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 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出血。血液积聚 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 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 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 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 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 颅盖部。
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相关问题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
脑膜解剖
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4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5
硬膜外及膜下血肿
6
• 软脑膜
•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 深入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 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构成脉络 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 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 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 脊液的主要结构。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5
•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 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 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 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6
•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 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 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 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 大脑半球表面。
立即昏迷,清醒后再次昏迷。血肿对侧肢
体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血肿所在
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13
• 分类 • 按出血来源不同, 硬脑膜外血肿可分为两类: • 1、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 2、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 状窦、板障静脉出血。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 出血;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0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1
• 硬膜外血肿由小变大,张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32
• 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 • 1、出血急,82%为急性; • 2、血肿较为局限; • 3、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移位
相对轻;
• 4、常有骨折并存; • 5、70%~80%的病人因颞骨骨折引起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