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总结
各种思想家争论焦点为名称和事物的关系。荀子《正名篇》:名称没有好坏,通过约定形成就是适当的,违背大家的习惯就是不适当,名称固定的内容,通过约定习惯地表达一定内容,就是实在的名称。
4-3AD
出现了零星的对语法现象的说明
3AD-3BC
中国语言学开创时期,产生了文字学和训诂学。最早的词典《尔雅》东汉《说文解字》,解释了字记录的原始的语言意义。东汉出现词源学著作《释名》,解释词语产生的原因。
转换生成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的语言学流派。代表学者是Chomsky。继承前人的演绎方法指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归纳方法的缺陷,强调从人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语言共性的普遍解释,区分人的大脑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和后天获得的语言知识,认为语言又生成能力,是有限规则的无限使用,转换是生成的重要手段。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
古罗马
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希腊语法体系照搬到拉丁语上,编写出系统而使用的教材,通过教材传播了亚历山大里亚的语法思想。
4-14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拉丁语使唯一被研究的语言,它的语法规则也被套到其他语言上。语言研究方面讲究维护传统规范。由于经院哲学的影响,出现了用逻辑代替语法的思辨语法。为了翻译传播《圣经》,出现了不少词典。
乔母斯基认为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属性,是人类天生共同具备的普遍语言知识,一部分是在人类生存经验中后来获得的个别语言知识。他认为语言学应该采用演绎法,从语言能力研究中揭示人的认知过程。1957年他发表《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他提出利用移位、复写、插入、删除等转换规则把有限的核心句子转换成无限的非核心句子。这时的语法分析不考虑语义。
3-14世纪
音韵学占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重视语音结构的分析,编写韵书。
唐朝末期,守温创造了汉语字母。
北宋王子韶提出“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旁与意义也有联系,声旁相同的字一般有共同的基本意义。
元朝《中原音韵》,反映了北方近代汉语的语音面貌。第一部汉语虚词专著《语助》。
明代
陈第,认识到语音释发展的,揭开了古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的序幕。
布拉格学派
注重音位功能分析。把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认为语言活动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应该用功能观点去研究语言。他们认为认为强调共时和历史的区分是对的但不能完全割裂他们的关系。在方法上注重共识语言结构特点的研究。
在音位学研究中最著名。代表作《音位学原理》。句子功能分析方面,马泰休斯1939年提出根据语言环境和交际目的进行的世纪切分理论。另外,布拉格学派开始比较重视意义分析,从功能出发广泛讨论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美学等问题。
《字汇》最早按笔划多少的次序安排部首和字。
清朝
将上古韵部勾勒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对古代声母研究有中大发现。提出古代韵母28部,古代声母19纽。“声近义通”理论,突破了汉字形体的局限,达到了对语言的系统性认识。语法方面《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是两部比较系统的研究虚词的著作。
历史比较语言学
从历史关系的角度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寻求语音亲属关系,推测原始共同语面貌的语言学
中国
清代
钱大昕证明古代没有“轻唇音”,“舌上音”,“多舌音”等。
1900年
商克首次提出声母腭化的观念和古代双唇音在三等韵前面变成唇齿音的条件。
1915-1919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运用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在中国传统音韵学成果的基础商,对汉语的各种方言进行调查和比较,为中古音拟定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成就
流派
传统语言学
欧洲
雅典
时期
哲学家在讨论语言中的词语表达的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时,有人认为名称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名称的原始的正确性,有的认为本质上纯粹时根据习惯约定的。柏拉图《对话录》——苏格拉底,认为词的本质上的正确性实际上不存在。→促成古典词源学的产生,对语言规范中的继承和发展,规定和描写都有影响。
1992年,发表《语言理论最简单的方案》,提出经济原则、核查理论、障碍理论、复制理论等,部分地向其他理论和他早期地理论接近。
社会语言学
是把语言地内部结构与语言外部地人类社会背景结合起来研究语言地学科。美国地拉波夫是社会语言学地代表人物。
社会语言学的宗任务是要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种种问题,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有:1社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语言使用状况,包括双语和双方言现象,语言借用、混合、替换现象,人们对于不同语言的态度。3语言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使用特点,语言使用中的不同功能4。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另一贡献是初步确定了语法范畴。对词类,句子成分,词的语法形态变化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发现古希腊语有24个音素,将它们分为原因和辅音,并区分出每个字母的发音,形式和名称。
希腊化时期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代表第欧尼修。特拉克斯《语法术》或《希腊语法》。作者把句子和词当作语言的两个基本单位,句子思想表达的基本单位,词是话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作者提出的相当完备的词类理论,使人类对语言具备了基本的理性认识。缺点使缺少句法。
中国学者从使用表音文字的古印度书面语梵语文献中考证许多古代汉语的语音现象。李方桂把汉藏语系分为壮语、壮侗、苗瑶、藏缅四个语族,被普遍接受。
结构
主义
语言
学
Saussure
1.他把说话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2。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符号在内容商是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价值系统。3他认为认识语言结构系统依靠句段(组合)关系和联想(聚合)关系两种基本关系。4他把语言要素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5他认为语言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
中世纪但丁的《论俗语》用自己的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为民间语言辩护。
15-18世纪文艺复兴
民族意识/觉醒提高,使各民族语言地位提高。经验语法学产生。
15-16世纪美洲的发现和殖民地扩张,欧洲接触到许多语言,出现了研究亚洲,美洲的语言的语法和词典。
17-18世纪,(1)语经验语法学派平行,法国出现唯理语法学派。《普通唯理语法》。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语言表达思想,因此表面形式不同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同一个体系的变体,不同语言后面一定存在普遍性的原理。它对逻辑学,数理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有很大影响。
1965年乔母斯基出版《句法理论问题》,形成“标准理论”,接受把语义纳入语法研究的建议,提出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概念。在分析中运用了语境、语义区别特征、语音区别特征等理论进行解释。
1972年乔母斯基出版《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形成“扩展的标准理论”,意识到表层结构与语义的关系。
1977年他出版《管辖与约束讲演》,形成管辖约束理论。它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正式进入“原则与参数模型”阶段,从规则系统进入原则系统。
(2)这一时期还科学的探讨了语言起源的问题。
(3)开始了对语言标本的收集。
中国
古印度希腊阿拉伯的语言学,都把语法当作主体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是从汉字这种特殊文字中的字出发,通过解释字的形体结构与字记录的口语单位(词,词素)的声音和意义的关系来研究语言。中国最早产生的语言学著作是词典,而不是语法书。
春秋战国
哥本哈根学派
又叫语符学派,把结构主义的抽象特点退到顶峰,注重语言内部结构的关系网络研究,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粹抽象的符号系统,注重他们的关系和模式。1939年龙达尔发表的《结构语言学》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美国
描写
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尊重语言事实,注重对各种口语的语言的共时的结构形式的描写,采用了分布、替换、层次分析法。寻找直接成分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层次观念打破了中心词分析方法的传统。但注重形式,不重视意义,重视语言个性,不重视语言共性。
欧洲
18世纪早期
格里木定律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一种产品,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每种语言包括一个独特的世界观,语言是人的本质部分,是思想的构造器官。他最先把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1861
Schleicher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19世纪70年代
“青年语法学派”——解释语言系统的历史变化。他们认为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在相同条件下规则没有例外,一条规律中出现的例外也会有其他规律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