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
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
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
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场、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
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
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
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
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
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农业公园。
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
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场。
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
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
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三是休闲农场。
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种植区。
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
如头城农场。
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积约100公顷,其中约有50余公顷是桂竹林,另外还种有马拉巴栗、茶花、龙柏、枫香、山樱等林木,农场内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大溪”等三条溪流,农场内以农舍为主体民宅活动区则是农场的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区和鱼池也供游客野营、野炊及垂钓。
四是民宿农庄。
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我们内地称为“农家乐”。
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设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
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四、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一是政策大力支持。
台湾为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专门制定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
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台湾的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台南、高雄、屏东等。
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
首先,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台湾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订房、订门票服务等内容。
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方的联合。
台湾游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
这比起许多所谓的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
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五、几点启示一是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
在台湾考察1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
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
游人在景点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作景观。
二是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
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
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暨南大学休闲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业增收、为农民增收服务。
下步,我市应深入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搞好城乡一体规划,资源共享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与农会结合,扶持发展。
台湾农民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内部设有生产经营辅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合作信用社等服务机构,并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等。
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有优惠政策,由当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发休闲农业。
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等,以及统一包装、组织推介、宣传品设计印刷等费用。
四是与特色农业结合,聚集发展。
这次考察的10多处乡村旅游景点,几乎都有鲜明特色。
台北比较注重结合当地发达的花卉生产,经营发展乡村观光游。
目前台北拥有几个主要花卉观光农园,总面积已超过300多公顷。
台中的茶叶、桃李、草莓、龙眼更具优势,果林观光旅游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台中的渔业海洋捕捞发达,所以渔港观光和鱼品市场休闲购物也有很大的发展。
目前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六、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1、编制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以城市结合部为主要区域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带,加快全市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在扶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潜力、财政存在困难的乡镇,给予适当补助。
围绕本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加强资源普查和开发统筹工作,组织搞好规划论证,协调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
引导乡村旅游向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
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旅游业“三区四馆五湖十园”总体发展布局予以重点开发建设。
避免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
2、扎实推进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建设。
进一步按照《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山东省旅游强乡镇评定标准》以及《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评点标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引导,实施复核制度,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一定要撤掉称号,以奖优罚劣。
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人家等各类乡村旅游新形态的有益探索和创建推广。
3、加大宣传力度,将特色牌打响。
我市位于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带,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较强的旅游区位优势,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乡村旅游更能将我市区位与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出来。
为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需要我们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营销上多下功夫,可以整合策划推出“寻找儿时的记忆”、“体验真实的黄河岸边人家”、“赶海拾贝,亲近大海”等乡村旅游产品,并纳入市场营销计划在工作中予以积极推广。
另外,可以做点小特色的文章。
外地游客来到我市,有的对我市的棉花感到好奇,有的对制盐业感到好奇。
其实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和其他地市相比的小特色。
不要熟悉处无风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创意的产业。
4、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
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需要,围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乡村干部、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为对象,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数量充足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
利用乡村旅游经营淡旺季明显的特征,采取“淡季集中培训,旺季分类培训”的方式,选派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旅游专业教师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巡演、以赛促训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知识、乡村旅游服务和政务接待礼仪、农家乐餐饮服务与管理和客房服务与管理、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