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师培训)

第6章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师培训)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 括学校人才培养的全部工作,而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 的一条基本途径或主要途径。
3、高校教学的特征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目标(专业 人才)和内容(高深知识和学问),与 基础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决定了其不同 的特征。
教学本质的专业性(与专业教育有关)、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与科学研究有关)、 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课堂小规模化 时间短学程化 教学场所多样化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目前仍是我国高等学校一个主要 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年制下,一般 的课堂教学都以班级为单位;而在学分制下, 课堂教学则以课程为单元进行区分。
课堂教学这一组Leabharlann 形式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教 学效率,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集体精神。
开始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它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高等学校教学 组织形式也非常多样。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 式在本质上与中小学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更加 灵活。
班级上课制
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 级上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他在 《大教学论》一书正式提出和论证了 “班级教学制”。后在全世界风行。
从课堂教学走向更为开放的“大课堂” 教学组织形式从集体化教学走向个别化
教学 网络教学组织形式的兴起
2、教学的概念
人们对教学改革概念有不同的表达。参见p178。 本训教材的定义: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
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高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 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 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活动 和实践活动。高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全体学生更好地掌 握知识;
各学科交替上课符合用脑规律; 教师同一时间可以教授大批学生,教学效率较
高,并能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内容、进度统一,有利于管理和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的动手机会太少,容易使理论与实
践脱节; 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弹性.
展智力能力; 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1、教学的地位
教学居于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明
确表述。
2、教学的功能
高校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高校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职能(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
(1)教学过程
不同学者和学派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存在分歧。
教学过程概念。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过 程,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不仅仅 是传授与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的同时,全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 道道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即所谓的“教书育人”。
第三种观点:“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上不 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
潘懋元先生的观点。主张将传统的教学观和发 现说、发展说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
潘懋元先生的观点
教学是认识过程,但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发
第六章 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
高校教学过程和任务 高校教学设计的程序模式 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高校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2、教学的概念 3、高校教学的特征 (二)教学的地位与功能 1、教学的地位 2、教学的功能 (三)教学的过程与任务 1、教学过程 2、教学的任务
(1)教学的产生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随着学校的出现而 产生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教 学发生与教与学的互动中,是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得以进行 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和学生。
(2)教学的发展
东西方的教育。“官学”与“私学”。 东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教学组织形式:早期是个别教学方式,17世纪
其缺陷在于:一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二是不利 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此,需要依靠其他的 教学组织形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其它教学组织形式
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特点: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
每次活动不严格限定为一节课的时间,时间可 长可短;对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一定要面向全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 作业的形式进行。 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弥补课 堂教学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方面的 不足。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普通中小学教学过程的比较,既 有共性,也有个性。
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认识
第一种观点: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 上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 程。占上风。要处理好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发现说”。认为教学过程,不 应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应是 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
相对“个别就教学制”,是对学生编级 分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有自己的特点、优点、缺陷, 人们也不断对班级上课制进行改革。
班级上课制的五大特点
教师固定 学生固定 教学时间固定 教学内容固定 教学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学生的年龄、程度相近,可以相互促进,更好 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教学组织辅助形式
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作为班 级授课制向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 过渡阶段或补充形式,它们可以作为高 年级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习场所。
学术沙龙、论坛、例会,甚至于闲聊、 茶话会、聚餐会等通称为“无形学院”。 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自由轻松的求 知形式广为人们接受。
当前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