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语语法教程

粤语语法教程

粤语语法教程(粤语学习网:)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大技能。

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如一下:“语音”代表一个人的声音,如果说话子正腔圆,自然容易与人沟通。

“语法”就像一个人的骨骼,如果骨架发育正常,身体各部分比例适当,一定站得稳、走得快。

“词汇”就像一个人的肌肉,如果能注意健康、吸取营养、坚持锻炼、肌肉就会丰满结实。

当然,骨肉是不可分离的,就像“词汇”和“语法”不可分割一样。

广州话和普通话都有共同的书面语,虽然广州话和普通话有不少差异,但较明显的差异都反映在口语中。

广州话中口语和书面语差异较大,口语不能直接用书面语表达,但与普通话的语法大部分都一致,我们在这里只教大家这两种语言有差异的基本句型,如果大家认真学会,就差不多掌握了广州话的语法了。

下面仅就普通话与广州话基本句型的差异分析比较。

一、“比”字句和“过”字句比较事物间性状或程度句子,叫做比较句。

普通话表示不等量的比较句主要采用“比”字句句式。

如果把比较的主体记作A,比较的客体(对象)记作B,比较值(性状或程度等)记作X,比字句可记作“A + 比B + X”式。

例如:1. 你比他高。

2. 香港的天气比上海热。

3. 林小姐比李小姐漂亮。

4.他走路比我快。

在以上例句中,都出现表示比较的介调“比”,句首的“你”、“香港的天气”、“林小姐”、“他”为A,“比”后的“他”、“上海”、“李小姐”、“我”为B,“高”、“热”、“漂亮”、“快”为X。

粤方言的比较句不用“A + (比B) + X”式,而用“过”字句,可记作“A + X过+ B”式。

上面 普通话的比字句,粤方言要说成“过”字句。

例如:1. 佢高过我。

(他比我高)2. 香港 天气热过上海。

(香港的天气比上海热)3. 林小姐靓过李小姐。

(林小姐比李小姐漂亮)4.佢行路快过我。

(他走路比我快)反过来说,上述粤方言中的表示比较的“过”字句,如果对译为普通话,就应该用普通话的“比”字句。

二、“把”字句和“将字句”普通话里有“把”字句。

“把”字句里有个介词“把”字。

“把”字句可记作“A + (把+ B) + VP”,其中A为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B为介词所引介的宾语(一般是名词性词语),VP为谓语中心,是动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的用途主要有两种:(1)“把”后宾语是动作的客体,介词“把”表示处置,例如:“他把这本书翻烂了”、“他把这张床收拾干净了”。

(2)“把”后宾语是动作的主体,介词“把”表示致使,例如“这件事把他弄胡涂了”、“他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字句中的VP,通常不是光干动词,而是由动词及其附加成分(动词前后附加上一些别的词语)构成的。

粤方言里没有“把”字句,但有“将”字句(“将”字出现在“把”字位置上)。

这种“将”字句在普通话里一般用“把”字句表达。

比较底下的句子:粤方言普通话1.佢将本书揭到烂晒。

他把这本书翻烂了。

2.佢将张床执干净 。

他把这张床收拾干净了。

3. 佢 将件事搞大 。

他们把事情闹大了。

4. 我将幅画挂 墙度。

我把那幅画挂在墙上。

普通话口头上一般不说“将”字句,但在书面语里有时也有“将”字句,那是近代汉语的遗流或受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的“把”字句和粤方言的“将”字句有对应的一面,即可以互相对译。

但这种对应是有条件的:句子一定要表示处置意义。

那些不表示“处置”意义、只表示“致使”意义的“把”字句,就不能对译为“将”字句。

例如“这件事把他弄胡涂了”、“这些文章把我看得头昏眼花”之类的句子就不能说成“将”字句。

在比较普通话的“把”字句和粤方言“将”字句时,还有几点值得注意:(1)“把”字句在普通话里使用频率很高,但较多的是表示“处置”意义,表示“致使”意义的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2)普通话“把”字句的范围要比粤方言“将”字句范围大,不仅表“致使”义的“把”字句不能说成“将”字句,即使表“处置”意义的“把”字句,有的也不能说成“将”字句,例如:“他把这本书翻了一回”“他把这出戏都看腻了”、“大风把门开了”等句子,就不能说成“将”字句。

(3)粤方言的“将”字句在口语里和书面语里都是常用的。

三、“得”字句和“到”字句普通话的“得”字句,是指动词(或者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得”,再带上补语的句子,可记作“A + V得+ R”式(其中A表示主语,V表示动词或形容词,R表示补语),例如:“这姑娘长得很漂亮”、“她哭得眼睛都肿了”、“我累得很”等。

“得”字句的补语表示情状或程度。

粤方言里,跟普通话“得”字句对应的大体有两种句式:1、“得”字句。

粤方言里也有“得”字句,与普通话对应,但范围比较小,下面一些句子,普通话和粤语都用“得”字句。

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呢个细路女生得好靓。

这个小姑娘长得漂亮。

2.呢场波打得唔够好。

这场球打得不够好。

3. 佢生得好似佢阿妈。

她长得像她妈妈。

4. 陈小姐讲得有道理。

陈小姐说得很有道理。

这种句子补语一般是表示情状的。

2、“到”字句。

普通有些“得”字句,在粤方言里用“到”字句。

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佢孤寒到死。

他吝啬得要命。

2.佢喊到眼都肿埋。

他哭得眼睛都肿了。

3. 大家都癐到鬼噉。

大家都累得很。

4. 佢精叻到乜噉。

他能干得很。

这种句子一般表示程度的。

所以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把粤方言中表程度的“到”字句对译为普通话的“得”字句。

四、能否句能否句是指表示行为或事件可能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句子。

普通话中的能否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表“可能”(肯定)时,在动词之前加上“能”或“可以”“等助动词”;表“不可能”(否定)时,在动词前加上“不能”、“不可能”、“不可以”等词语。

例如:肯定否定1.那个地方可以去。

那个地方不可以去。

2.这种饮料能喝。

这种饮料不能喝。

3. 这种药能吃。

这种药不能吃。

第二种,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除了上述第一种形式外,也还可用动词和补语中插“得∕不”的形式来表示:表“可能”(肯定)时在动词和补语间加“得”,表“不可能”(否定)时在动词和补语间加“不”。

例如:肯定式否定式1.这篇文章你今天写得好吗?这篇文章我今天写不好。

2.这么点菜你今天吃得饱吗?菜太少了,我吃不饱。

3. 这条河游得过去。

这条河游不过去。

粤方言的能否句与普通话有点不一样,表现在:(1)、表“可能”(肯定)时通常在动词后加上“得”,构成“V得”式;表“不可能”(否定)时在动词前加上唔(不),在动词后加上“得”,构成“唔V得”式。

例如:肯定式否定式1.哪个地方去得。

哪个地方唔去得。

2.呢种饮料饮得。

呢种饮料唔饮得。

3. 呢种药食得。

呢种药唔食得。

(2)、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可能补语,而且还有宾语,表“可能”(肯定)时用“V得R”式,与普通话相同;但表“不可能”(否定)且宾语是人称代词时,与普通话有差异:普通话一般用“V不RO”(动词+ 不+ 补语+ 宾语)式,粤方言一般用“VO唔R”(动词+ 宾语+ 唔+ 补语)式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我搵佢唔到。

我找不到他。

2.我打佢唔赢。

我打不过他。

3. 佢讲我唔掂。

他说不服我。

粤方言的这种格式在口语里用得比较多。

但近年粤方言口语也有用“V不RO”式的,例如:“我搵唔到佢”、“我打唔赢佢”等,这可能受普通话的影响。

五、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

双宾语句中,通常是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物。

普通话和粤方言都有双宾语句,但宾语在语序上有差别:普通话双宾词句的语序安排是“主语+ 动词+ 指人宾语+ 指物宾语”,如果把主语记作S,动词记作V,指人宾语记作O1,指物宾语记作O1,则普通话的双宾语句可记作:S + V + O1 + V2式。

粤方言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有别,一般把指物宾语放在指人宾语的前面,双宾语句的形式,“主语+ 动词+ 指物宾语+ 指人宾语”,即S + V + O2 + O1。

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我畀本书佢。

我给他一本书。

2.我送三支笔佢。

我送他三支笔。

3. 佢借 我五百蚊。

他借了我五百元钱。

4. 佢受 我份礼物。

他接受了我一份礼物。

“动+ 给”式的复合动词带双宾语,粤方言和普通话也有差别:粤方言一般要把“动”和“给”拆开,使之各带一个宾语(“动”带指物宾语,“给”带指人宾语);而普通话“V给”通常不拆开(但有时也可拆开),即粤语用“S + (VO2) + (给O1)”式,普通话多用“S + V给+ O1 + O2”式。

比较:1.佢送两本新书畀我。

他送给我两本新书。

2.我寄 封信畀佢。

我寄给他一封信。

3. 佢租间房畀我。

他租给我一间屋子。

4. 佢借五百蚊畀我。

他借给我五百文钱。

六、“有”字句一般所说的“有”字句,是指“他有两个妹妹”、“人人都有一双手”、“院子里有一棵大树”之类的句子。

这种“有”字句,普通话和粤方言都有的。

这里所说的是粤方言里的一种“有”字句,是指“有”置于谓语动词前表示肯定动作或事件已经发生的句子,可记作“S + 有+ V”式。

这种“有”字句中的“有”,实际上是一个副词;与这“有”相反的否定副词,粤方言里用“冇”,表示否定动作式事件已经发生。

所以相应的否定句可记作“S + 冇+ V”式。

粤方言的“有”字句实例如下:1. 个招待会佢都有参加。

(普通话:那个招待会他也参加。

)2. 个会议大学生亦有参加。

(普通话:那个会议大学生也参加。

)3. 琴日有落雨吗?(普通话:昨天下雨了吗?)4. 零售生意我 公司亦有做。

(普通话:零售生意我们公司也做。

)普通话和粤方言都有否定形式的“有”字句。

普通话的否定副词“没”或“没有”相当于粤方言的“冇”。

所以普通话的否定形式的“有”字句可记作“S + 没+ V”式。

“S + 冇+ V”句和“S + 没+ V”句是对应的,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 个招待会佢 冇出席。

那个招待会他们没出席。

2. 个会我冇参加。

那个会我们没参加。

粤方言有表肯定形式的“有”字句;而普通话没有表肯定的副词“有”,因而表肯定时就没有粤方言这样的“有”字句。

所以,凡粤方言“有”字句对译为普通话时,都要去掉“有”字,如粤方言的“零售生意我 亦有做”,普通话就得对译为“零售生意我们公司也做”。

相应地,在用“有”或“没”“冇”发问并作相应回答时,粤方言和普通话也有差别:粤方言用“有冇V”、“V 过……未”或“V ……未”发问,回答时,肯定用“有”或“有V”,否定用“冇”。

普通话用“V了∕过……没有”发问;回答时,肯定用“V了”或“V过”,否定用“没V”。

比较:粤方言普通话1.问:你有冇去过上海?∕你去过上海未?问:你去过上海没有?答:有。

∕冇。

答:去过。

∕没去过。

2.问:你有冇去食饭?∕你食 饭未?问:你吃饭了没有?答:有。

∕冇。

答:吃了。

∕没吃。

3. 问:你有冇听今日新闻?∕你听 今日新闻未?问:你听了今天的新闻没有?答: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