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技术创新动力的产生是各个环节上下反馈、相互协同的过程。
所谓技术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某种力量或各种力量的集合。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内因和外因的耦和系统。
其中内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外部力量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外部力量通过内部力量起作用。
目前大量的研究者主要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和评价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现状和局限,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已有的成果大多侧重于对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虽然已经意识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多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因此而建立起来的各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型基本上是内外动力因素“拼凑”出来的;较少真正从系统学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并分析其运行机理。
(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技术创新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属于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缺乏相应的非线性协同作用的描述,对这些动力因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与综合作用尚未有深入地探讨。
针对以上两点局限性,目前研究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内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合力因素。
董洁、朱茜指出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类型及规模、创新型企业文化;外部动力主要由科技推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构成[1]。
陈勇星、屠文娟等依据系统论、并运用理论力学的空间汇交力系合成法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内部动力因素包括长远发展需要及其持久力、经济利益目标及其驱动力、企业价值与文化及其感染力、主观创新价值及其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保障力和创新激励机制及其催化力等六个方面;外部动力因素包括市场需要及其拉动力、市场竞争及其压力、市场资源及其约束力、科学技术及其推动力、政府措施及其引导力和创新合作者及其支持力等六个方面[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与科技等七个方面的环境因素。
国家科技环境总结和概括为十个具体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模型由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环境系统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国家科技环境,动力系统层包括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以及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系统层。
从综合的角度,及合力的作用层面对这些因素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做了分析。
贺灵、邱建华等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并选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外部影响要素中的外部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市场竞争的强度、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要素重要性相对较大。
[3]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在外部动力的推动下而开展,其创新行为必须迎合外部市场需求及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主动采取措施对外部动力要素施加影响,如企业要通过创新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改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卢荻、王天骄则通过构建模型及运用实证研究研究了中国银行和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并指出银行在技术创新动力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4]。
2.技术创新动力的评价问题在对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实证研究从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对技术创新动力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
其中,王帆、吕津[5]从顾客知识获取和利用方面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利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提出利用组合多种权重导出公式方法确定最终组合权重,以提高权重确定的可信度,最后结合体现信息获取充分性的灰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一套基于灰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顾客知识管理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生产销售能力;文化和激励机制;市场采纳度。
七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确定权重,组建专家组,对待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和调查,选择模糊灰度的评价标度对企业基于顾客知识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得到评价信息表,最终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模型。
葛红岩、刘晨书洋通过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构造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然后建立了相应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将前任研究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到三级,最后进行了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6]。
(二)技术创新风险问题的研究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技术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在前人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风险中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及合作技术创新风险。
1.企业技术创新风险(1)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来源分析,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复杂,可以说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
尹作亮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风险来源:缺乏创新人才;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信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7]。
(2)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刘耀、张倩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方法相结合,先通过内容分析法找出使用频率最多的指标,为指标选择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之后根据选择结果请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构建出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如表1[8]。
李俊林、孟祥生等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选取主要风险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其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为企业进行项目风险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9]。
为了综合考虑各层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系统地进行风险评价,宋哲、王树恩等将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GRAP)有机结合,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作了有益的探索[10]。
于淑娟、范缜修虚拟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模型包括四种形式:Ⅰ:技术创新能力高,合作信任程度低。
Ⅱ:技术创新能力高,合作信任程度高。
Ⅲ:技术创新能力低,合作信任程度低。
Ⅳ:技术创新能力低,合作信任程度高。
如果虚拟企业处于Ⅲ、Ⅳ区域时,就应放弃技术创新;如果处于Ⅰ区域,可通过加强信任度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通过分析虚拟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给出了虚拟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规避策略[11]。
张源、李瑜萍指出“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发展形式,分析可能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从资金、人才、政府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12]。
表1.评价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2.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周贵川、揭筱纹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得出了影响合作技术创新的因素,并得出了以下创新模式图1[13]:图1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假设模型张凌、刘桐旭指出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双方实现自身价值、进行互补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企业投资获得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利用高校中特有的资源进行技术创新[14]。
校企合作制度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知识体系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打造人才培养快车道,确保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弥补了学校和企业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资源欠缺方面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出双方的比较优势,节省成本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
(九)技术创新的其他问题研究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动力,它在创新系统中会与其他要素一起,赵洪进、曾玲平指出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促进和阻碍作用,其产生的动力系统结构如图2 所示[15]。
除此之外,于晓曦、孙英隽还指出技术创新对资本的扩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本的内涵,即增加资源的种类。
通过技术创新,一些原来不被利用的资源会因技术的提高而为人类所用,例如石油的提炼技术使化工产业兴旺起来。
二是技术创新会提高资本的品质。
例如铁矿石的筛选技术使品位差的铁矿石可以达到经济利用的水平。
三是技术创新可扩大资本的规模。
例如金融投资产品因电子信息科技的进步而得以迅猛发展,这使得投资可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规模投入到经济实体中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6]。
[1] 董洁,朱茜.基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9-10.[2] 陈勇星,屠文娟,季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及其模型[J].决策参考,2012(5):54-57.[3] 贺灵,邱建华,易伟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影响要素评价及其互动关系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1,25(6):56-60.[4]卢荻,王天骄.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2012(5):36-40,99.[5] 王帆,吕津.基于顾客知识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3,30(10):131-135.[6] 葛红岩,刘晨书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发展,2010(6):59-62.[7] 尹作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来源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7):86-89.[8] 刘耀,张倩.高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11,28(6):77-83.[9] 李俊林,孟祥生,薛桂英.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分析及综合评价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1(5):114-117.[10]宋哲,王树恩,柳洲,张芹.ANP-GRAP集成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55-58.[11]于淑娟,范缜修.虚拟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及其规避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9(24):55-56.[12]张源,李瑜萍.论广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及对策[J].风险与内控,2011(10):68-70.[13]周贵川,揭筱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技术进步与对策.2012,29(6):73-78.[14]张凌,刘桐旭.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风险评价[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3):86-89.[15]赵洪进,曾玲平.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J].集体经济,2010(23):49-50.[16]于晓曦,孙英隽.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J].企业战略,201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