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设计说明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设计说明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设计说明XXXX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二〇年月目录1 前言 (1)1.1 任务由来 (1)1.2 主要目的及要求 (1)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地质条件 (2)2.1.1地形地貌 (2)2.1.2气象 (3)2.1.3地质构造 (4)2.1.4地层岩性 (4)2.1.5水文地质条件 (6)2.1.6不良地质现象 (8)2.2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8)2.3 岩土参数 (9)3 工艺简介 (9)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11)4.1 设计依据 (11)4.2 设计计算 (12)4.2.1技术要求 (12)4.2.2设计过程 (12)4.2.3设计参数 (23)5 施工技术要点 (25)5.1 褥垫层 (25)5.2 施工关键点控制 (26)5.3 施工要点 (26)6 质量检验 (29)1 前言1.1 任务由来XX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对XX区XX山还地安置区地基进行处理,拟建还地安置区总占地面积61679m2,总建筑面积75387.77 m2,建筑占地面积14580 m2,主要包含95栋A1型4+1F居住楼、28栋A2型4+1F居住楼及11栋A3型4+1F居住楼。

根据XX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2009年8月提交的《XX区XX山居住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以下简称一次性勘察报告)和XX市华弘建筑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11年12月26日提交的《XXXX 区板栗山安置区强夯区域(施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勘察)》(以下简称施工勘察报告),对场地内各拟建4+1F居住楼进行编号(建筑物编号见平面图)。

房屋设计正负零高程513.50m ~518.50m,外围环境高程513.00m~520.20m。

据设计意图,拟建居住楼安全等级为二级,拟采用框架结构,基础型式采用柱下独基及条形基础,选用强风化砂岩作为持力层,其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250KPa。

1.2 主要目的及要求根据勘察报告,板栗山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场地地形起伏大,按设计拟建的场地标高,场地低洼及部分沟道地段需要大面积填方,填方厚度最大约24米。

填土的变形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对填土必须进行可靠、有效的处理。

因而,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消除不均匀变形。

本工程采用CFG桩法复合地基处理。

按设计地坪高程整平后,场地内部地势平坦,地形坡角一般1~3°,无环境边坡分布。

场地内填土为近1-3年来场地平整形成的新近素填土层,褐红、褐黄色为主,成分主要为粉砂土,部分孔段夹强风化砂岩块石及少量角砾岩碎块石,土石比约为8:2-9:1,稍湿-饱和,结构松散-稍密,无胶结,土质均匀性极差。

碎块石呈棱角状,粒径一般20-800mm 不等,强风化砂岩块石手捏易碎呈粉状。

其土质分布不均,局部块石具架空结构。

CFG桩法复合地基处理主要技术要求: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spk 250kPaf≥、地基土的压缩摸量s8MPaE≥、地基土的等效内摩擦角不小于35°等。

2 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XX市XX区新城正阳组团。

拟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属二级,场地复杂等级和地基复杂等级属二级,岩土工程设计复杂程度属Ⅱ级。

2.1 工程地质条件2.1.1地形地貌据《一次性勘察报告》,场地位于低山地貌区。

场地原始地形主要为岭丘、洼田及冲沟。

丘体以不规则形态分布于整个原始场地,其相对高度一般20~40m,丘体坡面坡角一般30~45°;沟谷较宽缓,包含主沟谷及多级次沟,整体向南发育,沟底宽度一般15~25m,纵坡降5%~10%。

目前场地正在整平施工,北东部场地已基本开挖整平,地形坡角2~3°,由于平场未完工,在东侧外围后期建房区形成最高处达24m的岩质挖方边坡(Ⅳ号现状边坡),坡向335~15°,坡角一般55~75°;在北西侧形成岩质挖方边坡(Ⅰ、Ⅱ、Ⅲ号现状边坡),高度一般4~7m,主要坡向85~95°、170~180°及270~280°,坡角一般60~70°;在场地西侧偏南地带形成多处土质填方边坡,高度一般3~7m,主要坡向90~105°及160~180°,坡角一般35~45°。

场地南侧大部分地带仍保持原始的岭丘及沟谷地貌。

拟建场地内最高点位于场地北西侧及中部偏南,高程524.31m,最低点位于场地南端冲沟底部区,高程494.80m,相对高差29.51m。

目前场地已基本开挖整平。

根据《施工勘察报告》,场区南西侧有环状冲沟分布,沟底高程为508.26-510.32m,其余场区地面高程一般为511.50-519.13。

场地中部地带仍保持原始的岭丘地貌,为场地内最高点,高程为527.59m;最低点位于场区南端冲沟底部区,高程为503.16m,相对高差24.43m。

2.1.2气象勘察报告指出,区内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灾害性天气多,有旱灾、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3.7~15.4℃,日最高气温达41℃(2006.8.14),最低气温为-10℃(1991.1.1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90%。

降雨多集中在5~10月,暴雨多集中在5~8月,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104.8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5%。

区内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0.9mm,年暴雨日数为3.8日。

1982年7月28日,XX区内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日降雨量为306.9mm。

场区内无溪河分布。

2.1.3地质构造场地位于铜西向斜近轴部位,在场地东侧人工开挖边坡坡脚处,测得岩层产状240°∠8°。

同一岩性内的岩层面平直,砂岩与砾岩结合处岩层层面粗糙,局部弯曲,岩层层面结合较好。

岩体内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其产状特征分别为:①308°∠78°,微弯曲,宽3~5mm,无充填或少量砂土充填,延伸3~5m,间距2~3m;②179°∠85°,平直,呈闭合状,延伸2~4m,间距2~5m。

层间裂隙及构造裂隙不发育。

场区内及邻近地带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2.1.4地层岩性原场区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的(Q4el+dl)的粉砂土层;现部分场区上部回填巨厚的人工填土层(Q4ml),下伏基岩为白垩糸中统正阳组(K2Z)的砂岩、角砾岩。

根据《施工勘察报告》,场地岩性从上至下简述如下:①素填土(Q4 ml)为近1-3年来场地平整形成的新近素填土层,褐红、褐黄色为主,成分主要为粉砂土,部分孔段夹强风化砂岩块石及少量角砾岩碎块石,土石比约为8:2-9:1,稍湿-饱和,结构松散-稍密,无胶结,土质均匀性极差。

碎块石呈棱角状,粒径一般20-800mm不等,强风化砂岩块石手捏易碎呈粉状。

其土质分布不均,局部块石具架空结构。

该层分布于大部场区,厚0.50(ZY92)-21.80m(ZY146),在原丘顶位置缺失。

②粉砂土(Q4el+dl)棕黄色、部分褐黑色,干-稍湿,结构稍密状,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

摇震反应快,干强度一般。

局部孔段粘粒含量较重,土质不均。

其局部为褐色、褐黑色为原耕土层。

该层主要分布于坡脚及冲沟内,厚0.50(ZY96)-4.10m(ZY146)。

③砂岩(K2Z1)按风化程度划分为③-1层强风化带;③-2层中风化带。

③-1强风化砂岩:棕红色,细-中粒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岩屑、长石、石英等,暗色矿物次之,泥质胶结。

岩芯多呈碎块状及粉状,块状岩芯手捏易碎。

为强风化带。

该层分布于大部场区,勘察揭露最大厚度为8.00 m。

③-2中风化砂岩:棕红色,细-中粒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岩屑、长石、石英,泥质胶结。

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及块状,岩芯手扮可碎断。

为中风化带。

该层分布于大部场区,勘察揭露厚度为0.60(ZY10)-9.90m(ZY132)。

该层中夹薄层中风化角砾岩透镜体(③-2-1层),厚0.40(ZY33)-2.30m(ZY98)。

④角砾岩(K2Z1)褐灰、灰黄及褐红等杂色,巨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层理不明显。

砾石成分以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粒径一般3-10cm不等,钙质及泥质胶结。

岩石倾角在5度左右。

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少量饼状,局部可见裂隙发育,为中风化带。

该层中夹中风化砂岩透镜体(④-0-1层),厚1.10(ZY58)-5.80m(ZY61)。

场地原始地形起伏较大,岩土界面变化较大,主要由岭丘倾向于沟谷及洼田,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岩土界面倾角一般15~30°,局部倾角可达45°以上;在场地南部沟谷地带,土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岩土界面平缓,主要由沟谷上游倾向于下游,倾角一般3~10°。

2.1.5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原始地形主要为岭丘、冲沟及洼田,在岭丘坡脚一带未见地下水出露,丘体内地下水贫乏;据现场调查,沟谷及洼田一带分布少量地表水。

经钻探揭露,沟谷及洼田一带的下伏基岩多为砾岩,裂隙、岩溶不发育,为隔水层,上覆粉质粘土层含砂较重,为弱透水层。

该地带地势低洼,下伏基岩面较平缓,储水条件较好。

因此,本场地的高填方地带及南部的沟谷及洼田一带的第四系土体内赋存有一定的地下水。

场区回填土(以粉砂土为主夹风化砂岩碎块石)为含(透)水层、粉砂土为透(含)水层、强风化砂岩为弱透(含)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含水层、角砾岩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赋存条件差,为相对隔水层。

原场区北部为一走向约120度方向,连续分布的丘陵地带、其丘顶高程为533.1-542.2m,受岩性及地形地貌控制,其为场区地表、地下水的分水岭。

其北部强夯区①地表、地下水向北东排泄;南西部地表、地下水南南东方向排泄,勘察区范围无溪、河分布,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原场区冲沟两侧原始地形坡角较陡,大气降水顺坡面或基岩面迅速向冲沟内汇集,少部沿粉砂土及强风化砂岩下渗形成地下水,分别沿北东侧、南西侧冲沟顺原始地面或基岩面向北东或南西侧落水洞汇集,最终由落水洞(场区外北侧及南侧均有落水洞沿洼地呈串珠状分布)排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水的方式向远端的XX河迳流排泄,故场区地下水较较贫乏,其周边场区岩溶发育、存在岩溶管道水。

现场区原始低洼的沟谷地带为填土层覆盖,且覆盖厚度大,达20m 左右。

填土层为含水层及强透水层,基岩面起伏较大,部分向场地中部凹陷,不利于地下水排泄。

雨季时,填土层内将赋存较多的孔隙水,建议施工时做好排水措施。

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0.00-14.40,水位线受地形控制变化较大。

据ZK125孔简易抽水试验,水位降深至孔底,水位恢复慢,说明无水或水量小,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贫乏。

综上所述,场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在雨季时,填土、粉砂土中地下水量较大,基础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排水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