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菌
1,何谓SPA?简述其作用。
答: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蛋白质;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分子Fab段仍能与抗原特异结合。
体内作用:SPA与IgG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活性。
体外作用: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测。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特点:脓汁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晰、感染局限化。
乙型链球菌临床特点:脓液稀薄、病灶界限不清、易扩散。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凝固酶,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而乙型链球菌含有侵袭性酶,均是扩散因子,包括:
(1)透明质酸酶:分解间质内透明质酸,利于病菌扩散。
(2)链激酶(SK):溶解纤维蛋白、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病菌扩散。
(3)链道酶(SD):降解脓液中DNA ,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3.对脑膜炎奈氏菌应如何进行分离培养(为何需要床边接种)
答: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专性需氧。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
4.根据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出微生物学初步诊断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答:(1)凝固酶: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2)葡萄球菌溶素。
损伤细胞膜的毒素(3)杀白细胞素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4)肠毒素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金黄色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性皮炎(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肠道杆菌
5.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有哪几种?简述ETEC的致病机制.
答: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ETEC致病机制: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cAMP浓度升高cGMP浓度升高
过度分泌小肠液
腹泻
6.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肠道外感染有哪些?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1)化脓性感染:腹膜炎、手术创口感染、败血症(死亡率高)、新生儿脑膜炎
(2)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常见上行性感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由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引起
3. 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答: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痢疾志贺菌)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
(1).致病物质
侵袭力--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的黏膜上皮细胞,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导致细菌内吞,继而进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
然后侵入相邻细胞,细菌扩散。
特征:肠壁完整性破坏,形成溃疡面
(2).内毒素
使肠壁通透性增高, 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里急后重等症状。
(3).外毒素:志贺毒素,具细胞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黏液便。
作用于肠壁神经系统, 直肠括约肌痉挛, 发生腹痛、里毒性
作用后果: 上皮细胞损伤;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
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急性细菌性痢疾:突然发病,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
若治疗不彻底, 可转为慢性。
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为多见, 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全身性中毒症状,死亡率高。
内毒素致使微血管缺血和缺氧,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主要以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为表现。
弧菌
9.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简述其作用机理。
答(1).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米泔水样腹泻与呕吐。
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
(2.)鞭毛、菌毛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黏膜表面黏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普通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2.霍乱是如何传播的?如何快速做出病原学诊断?
答:霍乱:烈性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临床表现:剧烈的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引起低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
分支杆菌
10,试述结核杆菌的染色、培养、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
答:(1)齐-尼抗酸性染色,呈红色;
(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菌
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酰胺等的固体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生长缓慢:3~4周可见菌落。
乳白色或黄色,不透明,表面粗糙常呈颗粒、结节状,形似菜花样。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
(3),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
脂质含量愈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愈强。
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酸和蜡质D
①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结核结节;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干酪样坏死。
②脂肪酸:与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
其中6,6-双分枝菌酸海藻糖(索状因子) ,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和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肿。
③蜡质D:与结核菌素结合,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佐剂作用。
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存活。
蛋白质:结核菌素(tuberculin)与蜡质D结合,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核酸:核糖体RNA(rRNA)是本菌的免疫原之一,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见于儿童。
外源性感染,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经淋巴、血流扩散至全身,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2.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
大多内源性感染,少数为外源性感染所致。
由于机体已形成对结核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对再次侵入的结核菌有较强的局限能力,故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局限,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
病变常发生在肺尖部位。
(二)肺外感染
艾滋病等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可造成全身播散性结核。
11.何谓结核菌素试验?解释其原理与应用。
答:将一定量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者则为阴性。
结核菌素试剂:旧结核菌素(OT)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PPD5个单位,前臂皮内注射,48~72h后红肿、硬结
实验结果分析(1)阳性-- 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直径5-15mm之间。
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或BCG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2)强阳性-- 硬结直径超过15mm以上;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应进一步检查;(3)阴性-- 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硬结直径小于5mm。
说明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BCG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于原发感染的早期。
应用:a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者)结核病的诊断b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c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率d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放线菌
14.试述致病性放线菌的感染及致病特点。
答:放线菌为人体正常菌群。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口腔黏膜受损时,可致内源性感染,引起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脓汁中可找到特征性的硫磺样颗粒,可引起不同器官和组织感染。
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3.试述放线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答:在脓液、痰液和组织切片中寻找硫磺样颗粒将可疑颗粒制成压片,在镜下观察特征性的放射状排列的菊花状菌丝。
综合:
1.简述机体抗细菌感染的特点?
答: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包括屏障结构及其分泌物,体液因素和吞噬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
(一)抗胞外菌感染
胞外菌: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是以体液免疫为主
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菌, 中和毒素
(1).吞噬细胞的作用(2).抗体和补体的调节作用(3).细胞免疫的作用
(二)抗胞内菌感染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intracelllular bacteria)
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 intracelllular bacte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