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理论思考题总结河南科技大学

微生物理论思考题总结河南科技大学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一、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在活细胞内增殖、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体积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2.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的细胞核和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3.噬菌斑;在涂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的噬菌体反复侵染和裂解大量细胞后,在菌苔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区域4.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5.主动运输:当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浓度低于细胞外若干倍时,这些营养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通过逆浓度梯度向细胞内运送的过程6.基因转位:由复杂运输酶系统参与的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特殊主动运送方式7.复制周期:在寄主活细胞中,以自身核酸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寄主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装配成许多新的、成熟的病毒体,再以裂解宿主细胞、出芽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又开始另一个感染周期,这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8.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细胞变形、坏死、破裂等,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

9.合胞体: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膜溶解,若干个细胞融合入形成具有多个核的大融合细胞1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一种细胞时,可能产生一种病毒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由于前一种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产生了干扰素】11.干扰素:脊椎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增殖的蛋白质,当释放到细胞外时,具有保护其他未感染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

12.种:微生物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一大群表型特征(形态和生理方面)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13.亚种: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14.型: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15.菌株;一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16.细菌:是一类形态细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17.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形成的一种自发进行缺壁突变的缺壁细菌18.质粒:是核体以外的呈环状闭合的双股DNA19.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20.GF动物:用现在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都检测不到任何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21:SPF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源性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22:大肠菌群:一群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书中的一部分。

23.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24:菌群失调:在之间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宿主体内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微生物生态平衡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25.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的方法。

26.消毒: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称消毒剂。

27.防腐: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物质称防腐剂。

28.无菌法: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29.巴氏消毒法:较低的温度(61 ℃ 30分钟)杀灭致病菌30.寄生: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31.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32.拮抗:当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能产生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33.协同: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称为协同34.转导:以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中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35.接合: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或经性菌毛的介导,使供体菌的大段DNA进入受体菌,而与受体菌的基因重组的过程36.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了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37.溶源性转换:细菌被溶源化后,因噬菌体基因加入寄生菌基因组,而是寄生菌获得的一些新性状叫做溶源性转化38.温和性噬菌体:指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并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不引起细胞裂解名词解释1.细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毒力:又称致病力,即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

2.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3.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4.外毒素: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丧失,但仍然保持抗原。

这样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

5.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6.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7.半数致死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8.最小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验动物, 鸡胚,细胞培养等)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

9.半数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10.传染:是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1.显性传染:又叫临床感染或传染病,指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时,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导致机体组织的严重病理损伤,呈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过程,称明显传染。

12.隐性传染: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强,病原菌被迅速消灭或部分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轻度病理损害,但机体生理功能无破坏,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13.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液,但不能在其中繁殖,可通过血流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在血流中呈一过性存在。

14.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全身性中毒或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

如炭疽病。

15.脓毒血症:化脓菌侵入血流,不仅在其中生长繁殖,而且还沿着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或组织,引起化脓性病灶。

如肝脓肿、肾脓肿。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流和淋巴液,运至敏感的组织或器官,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而细菌不进入血流,如破伤风毒血症。

二、简答及论述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⑴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⑵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等(三菌四体一病毒)2.微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⑵种类繁多,分布广泛⑶代谢种类多,代谢能力强⑷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⑸适应能力强,易发生变异3.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几位?巴斯德和郭霍(科赫)4.研究微生物有什么意义?⑴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和治理环境污染⑵制作生物制剂和疫苗,用于疾病的防治与诊断⑶为农业、工业、和食品产业提供支持5.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⑴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核糖体和内容物;特殊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⑵细胞壁的功能:①主要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②阻挡对细菌有害的物质进入菌体,维持细菌内外离子平衡③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④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及革兰式染色特性密切相关⑤与细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也密切相关⑶细胞膜的功能: ①物质运输: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屏障作用: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合光和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运动的功能部位⑷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酶系统,是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场所,同时也是营养物质进行同化和异化的场所⑸质粒的功能:①能独立复制,随宿主分裂传给子代②具有与外来DNA重组的功能③控制产生菌毛、毒素、耐药性和细菌素等遗传性状⑹荚膜功能: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病原菌的致病能力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因素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④抗干燥作用⑤使营养物质的储存和代谢废物排出的场所⑺鞭毛功能: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来鉴定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具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免有害环境向高营养浓度区域移动③抗原性:鞭毛均有特苏醒抗原,可用于血清检查⑻菌毛功能:①作为噬菌体的吸附位点②作为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③作为附着到哺乳动物细胞或其他物质的工具⑼芽孢功能:①是细菌的休眠结构②是鉴别芽孢菌的重要依据③增强细菌对外界的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6.简要说明G+和G-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及成分⑴①G+的细胞壁厚,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②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其细胞壁较厚,化学组成简单,一般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细胞壁基本由厚厚一层肽聚糖构成,磷壁酸穿插其中。

磷壁酸分两类,一类与肽聚糖分子进行共价结合,称壁磷壁酸,另一类是跨越肽聚糖层与细胞质膜相连,称为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

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周质间隙。

③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其细胞壁较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薄,化学组成较复杂,可分为两层,为外膜和薄的肽聚糖层。

在外膜与细胞质膜间有明显的空间,称为周质间隙。

外膜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由核心多糖、O—特异支链和脂质A组成。

外膜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