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热89例(91.7%),咳嗽97例(100%),气促16例(16.5%),喘息14例(14.4%),胸痛12例(12.3%);肺部有阳性体征33例(33.8%);血白细胞正常(45.3%)或轻度增高(41.2%),血清C反应蛋白(90.7%)和血沉(84.4%)多有升高; 影像学改变阳性率高达100%,与肺部阳性体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15×109/L 5例,占5.1%;血清C 反应蛋白(CRP)8mg/L 88例(90.7%);血沉(ESR )测定64例,其中20mm/h 54例(84.4%)。
2.2胸部影像学改变。
97例患者均经X线胸片和胸部VT扫描检查,阳性体征出现率达到100%。
胸片病变位于双侧肺34例,35%,单侧肺63例,65%。
分为以下4种类型:I型50例,51.5%,表现为肺实质阴影,呈节段性分布大片密影,少数为多发性小斑片状影或大叶实变影,其中位于右下肺24例,右中叶12 例;Ⅱ型11例,占11.3%,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部分有聚集征象;或病变区呈网织状阴影及细的不规则条状影;Ⅲ型6例(6.2%),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Ⅳ型30例(30.9%),表现为从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扇形分布大片状淡薄影,其内可见肺纹理,多伴有肺血管周围的浸润阴影。
合并胸腔积液12例,合并肺不张15例。
2.3治疗。
红霉素30 mg/(kg.d )静脉滴注2周,或阿奇霉素10 mg/(kg.d )静脉滴注3d 停4d 共2周,改口服阿奇霉素,疗程2~3周, 有肺不张者行拍背体位引流。
89例有发热者在治疗4~14d后体温下降,平均(6.8 ±
3.7 )d,治疗7~18d 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0.3± 6.2 )d;大部分患儿于疗程结束时呼吸道症状消失。
住院时间8~23d,平均(13.5±
4.3)d,70例(72.2%)住院期间复查胸片病灶吸收,余好转出院后门诊随访4~10周内病灶吸收。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支原体感染患者肺部后,在肺组织局部迅速增至,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致病 [2] 。
MP肺炎患儿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ESR
及CRP却常常增高,即说明了这一点,可分别与细菌性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相鉴别。
本组患者患者WBC 15×109/L 5例,占5.1%。
支原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MP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受体上,分泌毒性物质,损害上皮细胞, 使纤毛对粘液清除功能障碍,且
持续时间较久 [3] ;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可有水肿、溃疡形成;支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可扩展到血管及淋巴管周围的间质;严重者可有肺泡上皮剥脱和气
道内黏液栓的形成 [4] ,因此,MP肺炎患儿常有较长时期的发热和剧烈干咳;
而肺部体征少,可有呼吸音减低,也可闻及哮鸣音,湿罗音不多;并常有多样性影像学改变,本组中X线异常率明显高于肺部体征阳性率,病变以单侧为主,其中以下肺最多, 右侧多于左侧。
本组资料中最常见的胸片改变是阶段性分布大片阴影,这与受累部位的支气管管壁肿胀、管腔堵塞、通气不畅,导致病变区域的气体吸收有关。
其次为从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扇形分布大片状淡薄影,为病变累及肺间质及肺泡所致。
本组32例CT检查8例发现节段性肺不张,4例患儿肺野呈局灶性充气不均的阴影,提示MP肺炎存在局灶性的小气道阻塞。
本组患儿入院7天时查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率44.3%,而影像学改变阳性率100%,说明影像学改变出现早且阳性率高。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注意与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异物伴发肺不张、继发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 - 1205.
[2]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5.
[3]薛辛忠.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1.
[4]Waites KB.New concept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infectionsinchildren[J].Pediatr Pulmonol,2003,36(4):26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