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襄阳黄酒制法

襄阳黄酒制法

襄樊黄酒的制作,说起来很简单,但想做的地道却不容易。

自然,做黄酒得有黄酒曲才行。

听说我要做黄酒,老师傅专门送给了我一些酒曲,并嘱咐了做黄酒的要点。

黄酒曲看上去,小小的、圆圆的,琵琶果大小。

据说,集贸市场上也有卖的。

做黄酒,得先将糯米洗净,入笼屉蒸,不用蒸熟。

待到糯米8成熟时,将糯米淘起来,迅速倒入冷水中,稍后捞起控掉水分。

目的就是让糯米降温,而让糯米芯保持一定的温度。

我就这个问题,特意请教过老师傅们。

结果,答案各式各样。

我估计,他们自己也弄不明白,只不过传承了了一套做黄酒的传统模式而已。

但大家都提到一个问题,糯米出水后的温度,将直接影响到黄酒的出酒量和黄酒的嫩、老的比例程度。

将带着微微一点余温的糯米,倒进干净的容器里,将黄酒曲碾碎与糯米拌匀。

再将糯米在糯米在容器里按平后,铺平容器的底部。

最后,特意将中间留出一个空窝窝。

在容器上用蒲盖之类的东西盖好,放在略高于环境温度的地方就可以了。

除冬天以外的一般季节里,只要24小时左右。

容器下面的糯米中间,就慢慢出现了透明的液体,这表明黄酒开始出酒了。

此后,黄酒就会越来越来老,直到成了又酸又黄的老酒。

这时的老酒,品相不大好,味道也不咋样。

可是,黄酒不会坏,只是口感大变。

所以,在民间,就有自古就有,襄樊黄酒不出城的说法。

意思是,喝黄酒就要趁着新鲜。

从24到36小时出酒的时间里,将放凉的白开水倒进装酒的容器里。

再静置12小时左右,黄酒就可以喝了。

干嘛非得讲个时间段?直接倒水进去不就得了。

不,何时加水,以及加多高温度的水,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那个容器中窝窝里的液体,可是黄酒里的精华,俗称福窝酒。

能喝到福窝里的酒,自然是有福之人。

所以,襄樊土话,说某某人享福,就说其叫做掉进了福窝里。

大概,就是从这里说起来的。

做黄酒不易,听人家说是一回事,轮到自己做又是一回事。

从师傅那里取完了经,我就兴匆匆地在家里做起了黄酒。

结果,仅仅成功了两回,剩下的都不行。

不是酸的的没法喝,再就是淡的跟白开水一样。

再向师傅一讨教,才晓得要学的还有很多。

不仅仅,要掌握糯米蒸煮的火候、糯米冷却的温度、酒曲的多少。

连酒曲、糯米的选择、容器的摆放、起锅的时机、加水的方法、温度都有讲究。

看来,要喝上地道的黄酒,我自己怕是指望不上了。

襄樊人从不怀疑,武松打虎时一连喝了十八大腕,襄樊人也不认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是夸张。

因为,襄樊黄酒本就是醉人的酒。

而且,一旦醉了,人醉的不轻。

其实,黄酒在全国各地都有。

以襄樊为中心,周边各地的黄酒从风味上来看,都有别于襄樊黄酒。

比如,枣阳的地封黄酒、宜城的黄酒、谷城的黄酒,甚至,丹江口的黄酒,都是各有各的一套章法。

酒曲,来自当地。

方法,来自传承。

风味却是独一无二的,即学不来更做不来。

古诗词中,有很多有关描写酒的字句。

例如,“一壶浊酒,一声清唱,帘幕燕双飞”,“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真可谓数不胜数。

我想,古代人没有现代人所掌握的酿酒技术。

他们所说的酒,为何总是说浊酒而不说别的酒?我估计,这里浑浊的酒也好,带酒糟的酒也罢,都应当归于黄酒一类。

李白在他的《襄阳歌》里有这样的字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在他的《襄阳曲》里:“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令诗仙一日要饮三百杯,酣畅时倒著骑马的酒,莫非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喝的襄樊黄酒?这也只是猜想而已。

襄樊黄酒不同于,江南的米酒或甜酒,更不同于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

说到底,一句话,它们都是用大米或糯米做的,区别仅仅在于风味。

襄樊黄酒,原料来自糯米。

不过有一点,襄樊黄酒和陕西的“稠酒”类似——“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

因为有生酵母存
在,酒会连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应尽快饮用。

所以襄樊黄酒也是这个特点,也带不出襄樊。

兴许,这也是限制了襄樊黄酒,在全国缺乏名气的客观原因。

不过,听说“稠酒”现在已经可以装起来卖了。

只是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在全国各地的超市货架上,都摆上瓶装或听装的襄樊黄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