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指导老师:付维班级:机械二班姓名:李思觅学号:200802010222目录概述 (3)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4)生产计划的科学性 (5)现场管理的科学性 (6)基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7)企业管理的艺术性 (15)从品牌文化角度看管理的艺术性 (16)从企业文化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7)从企业声誉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8)惠普实例 (18)总结 (23)参考文献 (23)概述明茨伯格一直强调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那么企业管理也同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我们都知道,企业管理就是由企业管理人员或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具有目的性、组织性、人本性、创新性和艺术性。
企业是一个以不断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生存价值的经济组织,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
因此,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活动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企业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而将人、才、物等要素融合为一体的一个人造组织。
为了保证企业组织中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是企业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需要在企业中实施管理。
企业管理的载体是企业的组织构架,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率的组织来实现。
所谓“人本性”是指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的人本性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以人为中心,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这样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管理。
管理的创新性,是指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面临着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更是要在管理中不断寻求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
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
企业管理的艺术性是指在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企业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战略的概念逐步被人们应用于军事之外的领域,将战略思想运用与企业经营领域,就产生了企业战略这一概念。
对于企业战略内涵的不同理解。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必要先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
企业无论怎样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目前的产品和市场与未来的产品和市场之间存在这一种内在联系,安索夫称这种现象为“共同的经营主线”。
美工达梯莱斯学院管理学教授奎因认为,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他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则归纳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看法,对企业战略的含义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明的,即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
每个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他之外的环境要素之间都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企业的活动受到他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企业在正确的制定战略目标之前必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生产运作管理是指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评价和改进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称。
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运作设施的地点选择、运作设施的布置、服务交付的系统设计和工作的设计。
生产与运作系统地运行,主要试着再现行的运作系统中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用户的需求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主要涉及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
生产计划的科学性预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计与推测。
需求预测是考虑市场各种影响因素,对未来的产品或服务需求进行估计与推测。
需求预测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是生产计划编制的依据。
准确的需求预测可以保证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定性预测方法是依靠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与专家,根据已账务的销售历史资料和直观材料,考虑各种影响需求的因素,对未来需求发展趋势与变化做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与判断,预测未来需求。
这类方法主要应用在对预测对象的历史销售数据掌握不多或影响需求的因素十分复杂时。
他的优点是不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简便易行。
其缺点是预测的准确成都依赖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数量上的转却描述。
常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有:德尔菲法、用户调查法、部门主管讨论法和销售人员意见汇集法等。
生产计划,是关于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
他所反应的并非某几个生产岗位或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活动,也并非产品生产的细节问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机器设备、人力和其他生产资源的使用安排问题,而是工业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和出产期等生产方面的指标、生产进度及相应的布置,他是指导工业企业计划期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方案。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制定生产计划之前,要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料、预测,上期产品销售量,上期合同执行情况及成品库存量,是那个其计划的完成情况,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品种定额资料,成本与售价。
(2)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是制定生产计划的中心内容。
其中包括:产值指标的优选和确定;产品出产进度的合理安排;各个产品的合理搭配生产;将企业的生产指标分解为各个分厂、车间的生产指标等工作。
这些工作,相互联系,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
(3)安排产品出产进度生产计划指标确定后,需进一步将全年的总产量指标按品种、规格和数量安排到各季、月中去,制定出产品出产进度计划,以便合理分配并使到企业的生产活动。
现场管理的科学性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设备、原材料、工艺及检测方法、环境、资金、能源、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激励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
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中很多问题比人会在现场得到反应,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要在现场落实。
可是作为基层环节的现场管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现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人员在现场就能及时解决,不等、不拖、不“上交”。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现场管理也就是现场的生产管理。
设备选择问题,对于新建企业选择设备,老企业购置新设备和自行设计、制造专用设备,以及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都十分重要的。
设备选择应满足生产实际需要,集合企业长远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全面考虑。
选择设备的不得是是企业有限的设备资用在生产必须的设备上,以发挥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技术上现今、经济上合理、安全节能、满足生产余姚是企业在选择、制造、引进设备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因此,在选择设备时应考虑的因素有:生产性、可靠性、安全性、节能性、维修性、成套性、灵活性、耐用性等。
基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基础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和战略管理一样重要。
基础管理体系包括基础运作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两大内容,基础运作体系是企业价值链的运作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包括思想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体系、执行保障体系、信息保障体系等内容。
企业在打造基础管理体系中经常会走入误区,要想在实践中打造好基础管理体系,既需要对基础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更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一、打造基础管理体系的意义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一样重要。
当企业遭遇危机,大多可归结到两点上:要么是战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要么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体系出现了弱化。
如果战略是企业实现使命和远景的计划,那么基础管理体系就是企业实现战略的内部生态系统。
内部生态系统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企业就具有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战略是解决宏观的问题,基础管理体系则是解决微观的问题。
战略管理优秀,企业可以迅速的做大;基础管理体系优秀,企业才能做强;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很优秀,那么企业就能够做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全面认识基础管理体系基础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活动,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价值链交付上。
笔者长期的研究发现,基础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服务于企业价值链交付的基础运作体系,一是价值链交付的基础保障体系。
基础运作体系是围绕企业的价值链展开的,不仅要实现一流的价值链交付,更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保障体系,主要为基础运作体系提供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执行保障、信息保障,确保基础运作体系能够顺畅的运转。
(一)、基础运作体系目前在国内外企业里非常普及的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价值链交付运作体系。
通过流程化、标准化、文档化、规范化,使得企业的业务运作能够围绕目标管理和PDCA循环开展经营活动。
但在实践中,有很多虽然实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但仍然收效甚微的企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价值链交付的基础运作体系,需要个性化的打造。
个性化,就体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上。
商业模式包含了企业的目标客户以及为目标客户提供的价值组合。
目标客户不同,价值组合不同,所需要提供的价值链交付也就不同。
国内不少企业在打造基础运作体系的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思考,而是去盲目的照搬优秀企业的做法,结果自然是基础运作体系与实际需要不匹配,导致基础运作体系成了摆设。
事实上,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梳理、明确,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有清晰、准确地把握,再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到优秀的标杆企业,通过标杆管理以及对最佳实践的优化、提升、创新,是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的。
A企业是国内一家知名的服装企业,以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在业内闻名。
该企业在建立基础运作体系的时候,收集到了排名比自己靠前、规模处于行业前五名地位的B企业设计流程。
但经过研究后,A企业发现,B企业的设计流程,是重在模仿国外企业,并没有独特的个性,如果盲目的模仿B企业,A企业将丧失自己赖以生存的风格。
在这种背景下,A企业重点参考了B企业先进的的时尚趋势收集与分析方法,再结合自身的独特风格设计方法,最终,既提升了自身的运作效率,又保持了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