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报告一.翻译项目的整体概述及文本界定此次翻译任务是张煜老师布置的两篇罗伯茨的短篇小说,二者选其一。
我们小组在两篇原文中选择了Eyes of the Wildness。
在接触这篇小说之前,我已经对小说作者罗伯茨的文学背景有所了解。
他是加拿大诗歌及文学之父,也是首个在世界文坛有深远影响的加拿大作家,首创“动物文学”这一术语。
他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广采民间关于动物的寓言和传说。
而在写Eyes of the Wildness之前,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的问世激发了罗伯茨描写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真实故事的念头。
Eyes of the Wildness面向的是18岁以上的成年读者,并不是专为儿童所写,因此翻译时不需要将语言浅显明白,形象化,富有趣味性作为标准。
二.译前分析与准备经过第一遍泛读,我了解到本文大致讲述的是城里人彼得斯出于对森林的好奇与向往,离家去森林探险的经历。
小说内容大体上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也没有太多生僻词汇影响理解,只有个别词,如“brown hackle and a Montreal”、“Parmachene Belle”“tote-road”以及一些动物的名字不是特别熟悉明白。
不过这只是第一遍泛读之后的印象,我想经过细读一定会遇到更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遍阅读前,我已经做好准备,通过这一遍的细读要整理文章的脉络,整体理解小说内容。
所以我没有一口气直接读完,而是一段一段地细读,边读边捋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当我遇到生词或者细节问题的时候,都先用铅笔做好记号,但是不会立即查词典或者上网搜索其他资料,因为如果太拘泥于个别问题会影响对整体意思的把握,反而耽误了整个翻译进程。
在这一次细读后,我已经可以把文章的主题宏观上概括为人类与动物的相遇;微观上,人类认为他们并不需要畏惧动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大局的掌控者,而在动物眼里,人类是外来破坏者,是极具危险性的,会对他们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通过第三遍细读,我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文章主要分成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彼得斯向往森林,出发前往,找到住所,得到房东指路。
第二部分是彼得斯进入森林,对这种出奇得静感到不适,而动物对这位不速之客充满敌意,因而对他发出攻击。
第三部分是在熊的埋伏下,彼得斯捕鱼收获颇丰。
后来熊和鹰争鱼被发现,都落荒而逃。
彼得斯午睡时,熊意犹未尽归来,又空手而回。
野猫偷鱼失败后,彼得斯醒来继续捕鱼,傍晚才回家。
第四部分是彼得斯在回家途中遇到箭猪,后来又带着恐惧感赶跑了熊。
段落划分完毕之后,我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小说的整体意思,于是便开始查生词。
在查阅过程中,我发现英语中关于动物的词非常奇妙多彩,尤其是形容动物身体部位的词。
比如“talon”是形容猛兽的利爪,但是如果是猫、鸟类、一些昆虫的爪子还有龙虾的螯就是“claw”,而我们常见的“paw”就是形容有指甲的爪子,像狮子的爪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whisker”,“quill”等等。
在克服生词之后,我还有一处不明白的地方。
就是“Parmachene Belle”。
我又重新仔细地阅读了两遍。
由于我翻译的是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属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它与第三部分关系最紧密,所以我反复细读了这两部分,把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清楚后,就开始下笔翻译。
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处理过程我翻译的部分是从第33段“You’d better take the rest of this fish with you.”到第42段“And the porcupine hardly designed to glance at him as it ambled lazily past.”首先,这一部分有几处表示彼得斯说话的词,如“said, muttered”我认为不能直接翻译成说,而应该结合他说话的内容和上下文语境具体翻译出他是怎样说的。
例如第一句“You’d better take the rest of this fish with you.”彼得斯是在发现熊偷吃他的鱼之后说这句话的,并且从后文的“hurling”可以看出他当时心情很愤懑,很恼火。
所以我把这个said译成了“嗔怪”。
另外,这部分有几个细节问题刚开始我没有留意,后来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之前理解错了。
第一处是“the first and finest”。
乍一看以为是两条鱼,后来仔细一想first 和finest前面只有一个定冠词,并且结合了前文内容,就知道这是他钓的第一条最肥的鳟鱼。
第二处是“He added his small string from```”中的small string必须联系前文内容才能理解正确。
前文第24段中“A half-hour of this yield```”一句写明了他将三条小鳟鱼系在绳子上,所以这是他往鱼篓里扔的并不是绳子,而是连着绳子上的鱼一块儿扔进鱼篓里。
还有一处是后文中描写野猫偷鱼失败后,写道“fled back into the coverts all fluffed up with outraged indignation”。
原本“fluff up”意思是“抖松毛”。
刚开始我以为是野猫逃进灌木丛之后,抖动自己身上的毛,但是在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后,才明白这个“fluff up”是对“coverts”的描写。
所以当时应该是野猫逃进灌木丛,让灌木杂草抖动。
最后,我在翻译自己这部分的时候还是有两处地方没明白,所以译不出来。
一处是“bears to the contrary notwithstanding”,还有一处就是“Parmachene Belle”。
我把这两处放在最后和其他成员一起讨论。
四.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我的整个翻译思路是受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指导的。
彼得·纽马克认为短篇小说属于表达型文本。
因此对它的翻译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在翻译策略方面,整体来看,我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对主人公说的话语的翻译,我并没有拘泥于字面,而是结合语境译成中国人熟悉的口语,我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
在翻译方法方面,我比较侧重于意译,因为我觉得有些地方直译的话会很拗口,语言会很生涩死板。
比如“It so dwarfed his prize capture of the morning…”中的“dwarf”一词用得很形象,它原本是“使相形见绌,显得矮小”的意思。
但是,如果把这句译成“这条鱼使得他早上的战利品变得矮小”就说不通了,所以我就把它意译成“和它比起来,早上的战利品根本就不算什么。
”我认为这样处理能使语言更加通顺通俗,便于理解。
在翻译技巧方面,我运用了增译,减译,分译等方法。
比如“He added his small string from the upper waters”我就运用了增译法,添加了原文省略的“鳟鱼”。
还有在后文“Aberdeen terrier”中我就运用了加注法,简单地解释了这是苏格兰猎犬以便于读者理解。
对于“It was about noon. The air was hot and still.”这句话,我运用了合译法,把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短句,而且省略了“the air”:此时已经临近晌午,又闷又热,没有一丝风。
因为中文中习惯于在时间后面直接添加描写天气的词,并且不会说“天气怎么样”。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快傍晚了,起风了”,“早上,阳光明媚”,而不是把两个成分分成独立的两个句子,这样就会显得句子冗余。
还有在翻译句子“The basket, whose cover he had fastened securely, had been pulled over on its side.”时,我采用了分译法。
这句中含有一个非限制性定语成分,而且“thebasket”在定语从句中做宾语的修饰语,所以把这句拆开了分成两句话,分别以“cover”和“basket”做主语,会比较符合逻辑。
以上就是我在翻译过程中具体是使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但是我不知道是否运用恰当。
如果有错误或者不得当的地方,希望老师能够帮忙指出。
至于翻译理论,可能是因为我水平太低,对于一些名家的翻译理论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不知道具体如何使用,或者是我在翻译中已经用到了,但是我自己也没有注意。
实在是因为水平有限,所以怕说出来反而错了,请老师谅解!五.译后校对工作对于这次议后的校对工作,首先是一位组员把大家的译文整合成完整的一篇后,再把完整的译文返还给各个组员。
然后,每位组员先反复通读译文,对于和自己原本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做好记号。
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先把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讲述一遍,在讲述过程中其他组员如果发现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都要提出来,然后一起重新看原文,再商讨,确定后再统一修改。
对于我的这部分译文,我在校对之前把不确定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都用红色字体标出,以便其他组员校对时引起注意。
主要的一处是“bears to the contrary notwithstanding”,还有一处就是“Parmachene Belle”后来查到是一种钓鱼用具的品牌,但是没有确定的翻译。
大家经过讨论,还是没有得出的结果,我们也试着和其他小组讨论,但是大家的意见还是不一致,所以我们不敢贸然乱翻译,决定等待老师的解答。
经过所有组员的细心校对和讨论修改之后,整篇小说的翻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六.本次翻译的心得与体会对于这次翻译任务的实践,我的感触很深,尤其是对译后的校对过程。
之前的翻译练习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并且时间紧迫,所以在译后校对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每次都是匆匆忙忙交上去,但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可是这次的幸好老师体谅我们,宽限了时间,我们才得以反复仔细阅读原文,有充足的时间透彻理解原文,查阅资料。
在译后校对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水平不同,或者其他原因,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会有偏差,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在一些每个人自己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校对,详细的讨论根本发现不了,更不用提修改了。
所以我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翻译既考验个人能力,也少不了与他人的协作能力。
因为我性格一直很内向,很少与别人交流,平时也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能独立完成的事绝不求别人,所以我的交际能力不好,但是这次翻译实践让我感受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与人交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都说“本性难移”,但是我会尝试着去改变,希望能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