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八章 税收
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无论是工薪所得税 还是社会保险税,都是对劳动者的工薪收入课征的, 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或净收入。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指对工薪课 征的税收所产生的增加劳动者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 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减少将迫使其 不得不减少闲暇和其他商品的消费,增加劳动力的 供给。
抗税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四)税收的分类
税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对税收进行一定 的分类有助于人们研究税收结构问题。通常税收有以下几 种分类方法。
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流转税又称商品税,它是以流通中的商品 作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类。
(2)所得税。所得税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收益或净收入 课征的税收。
(1)直接税。税款不能或很难转嫁的税收,这类税收的纳税人 也是负税人,税款由负税人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
(2)间接税。税款能够或很容易转嫁的税收,这类税收的纳税 人一般并不是负税人。间接税的负税人虽不直接向税务机关纳税, 但却要负担税款,这实际上等于负税人间接地向税务机关缴纳了 税收。
税收归宿:它是指税款的最终负担者。一般认为,商品税的 归宿即最终的负税人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
税收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中替代效应会影响 人们的选择(包括生产者选择和消费者选择),正是这 种替代效应才是导致税收超额负担的“元凶”。
税收的收入效应
衣物
A
C
P1
P2
O
D
B
食品
图9-1 税收的收入效应
衣物
收入效应:从U1到2 替代效应:从U2到U3
U1 U2
U3
食品
二、税收原则
(二)效率原则
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3.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指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 响,它表现为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上课税商 品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课税 商品的购买量,相应地增加非税商品的需求量。我们把税 收导致消费者增加非税商品需求来替代对课税商品需求的 影响,称为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
收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入E1E2 闲 暇
h1 h0
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指对工薪课征 的税收所产生的增加劳动者闲暇时间而减少劳动力供 给的影响。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工 资率,意味着闲暇更便宜了。人们会增加对闲暇的消 费(即延长闲暇的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出现所谓的 闲暇替代劳动的税收替代效应。
4.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指把计税依据划分为若干个等级, 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计税依据的全部数额按照与之 对应的一个税率纳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把计税依据的数额划分为若干 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计税依据中的不同等 级部分分别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计算税额,一定量的计 税依据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
5. 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加成和减免都是调节纳 税人税收负担的政策措施。 (1)附加。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 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作为地方政府的收 入来源。
(2)加成。加成是加成征收的简称,是国家出于某 种政策性考虑而对特定纳税人加税的一种措施。
(3)减免。税收的减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以前要通过立法预 先规定征税的数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比例(即税率),不 得临时或随意变更征税的税率。还包含连续性征收的含义
一、税收的概念
(三)税制要素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规、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 称。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纳税期限与纳税环节, 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处罚等基本要素构成。
3.纳税期限与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以后必须向税务机 关交纳税款的时间期限。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应纳税款的结 算期限,即纳税人每次要就多长时间内发生的纳税义务向国 家交纳税款。不同的税种往往有不同的税款结算期限。另一 个含义是应纳税款的上交(入库)期限,即纳税人要在多长的 时间内将已结算的税款上交税务机关。不同的税种往往也有 不同的税款入库期限。
1.捐 其收入具有具体的用途 2.费 一定意义上的有偿性 3.利润收入 凭借财产权向国有企业收取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与国家的其他收入相比,税收具有如下形式特征:
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在取得收入时凭借的是政 治权力,而非产权或债权。
2.无偿性:由于国家征税依据的是政治权力,所以通过税收 取得的收入是不需要偿还的,它是一种无偿的征收,不需要 像公债那样需要事后偿还给债券认购人。
纳税环节是指国家对其课税的具体环节。
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计税 依据是征税时的具体课税标准。我国现行的税率可以分 为三大类:
(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采用比例数形式的税率。
(2)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一种多档次的比例税率 表。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3)定额税率:定额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一定的实 物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由于政府对商品课税(即流转税)会影响其市场价格,所 以流转税对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也可以产生一定影响。
1.税收的价格效应。对商品课征的流转税会造成生产 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分离。政府对商品课征流转税以 后,税收就像一个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之间的楔子。 也就是说,当政府课征流转税以后,生产者价格加上流 转税税额等于消费者价格。
① 减税、免税。减税就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即免交全部税 款。
② 起征点、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中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 被征税的起点,课税对象的数额达不到起征点不对其征税,超过 了起征点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 课税对象中可免予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超过了免征额, 国家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第八章 税收
目
• 第一节 税收概述
• 第二节 税收负担
录
• 第三节 税制结构
• 第四节 中国税收制度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一、税收概念与分类 (一)税收的界定
税收是现代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从其性质上看,税 收应当定义为: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 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或形式。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除了税收以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它们与税 收都有一定区别。
Q
三、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
2.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指税收对企业的产品结构产 生的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会改变企业各种产品之间的 产量结构。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是由政府课征选择性的 商品税引起的。
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以后,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会 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变化,这样会导致企业相应减少课税 商品的产量甚至放弃课税商品的生产,同时把资源更多 地转向非税商品的生产。如果政府对所有商品课征统一 的税收,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就会消失。
6.处罚:为了保证税法的严肃性,法律要对纳税人的违法 行为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纳税人违反税法的 行为包括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
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非法手段不交或少 交税款的行为。
欠税是指纳税人不按规定的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行为。
骗税又称出口骗税,是指纳税人利用假报出口的欺骗 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
(2)特定目的税。特定目的税又称特定用途税, 是指税款有指定用途而不可挪作他用的一类税收。 如教育附加费。
(四)税收的分类
5.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而现代国家的政府一般都 要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个别国家如新加坡例外),所 以税收也有一个隶属于哪级政府的问题。
(1)中央税。隶属于中央政府、专门为中央政府预算筹资 的税收称为中央税。
1.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 位和个人。但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概念。负税人是 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并不一定是税法中规 定的纳税人。
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 每种税都有自己的课税对象。
与课税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税目。税目是课税对 象的具体项目,它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2)地方税。隶属于地方政府、专门为地方政府预算筹资 的税收称为地方税。
(3)共享税。可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共享的这类 税收称为共享税。
(四)税收的分类
6.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价格等手段把税款转移给他人 负担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按照税负能否转嫁,可将税收 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类。
在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弹性的情况下,政府对商品课征流转 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生产者虽然可以通过 抬高消费者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税款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表 现为消费者价格的提高),但生产者自身也要负担一部分流 转税(表现为生产者价格下降)。
P
Pt P0
Pt-T
P0 :征税前均衡价格 Pt :征税后消费者价格 Pt-T :征税后生产者 价格
2.税收的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
(2)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不干扰人们的经济选 择。一种税收具有中性,表明它对经济活动保持中立,在取得收入的 同时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选择不产生任何影响。
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的关系:一种税如果不 产生替代效应,就没有超额负担,同时就是中性的;而如果一种税在 产生收入效应的同时也产生替代效应,则一定会带来超额负担,同时 也一定是非中性的。
(2)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数量(数量、重 量、容量等)为课税标准的税收,多使用定额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