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国际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钢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前言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外需有铁行业进出口预测望保持一定的增长,出口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同时,随着国内钢铁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给能力将不断提高,钢材的进口仍将小幅下降。

2011 年中国钢材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为1590 万吨和5950 万吨左右,同比分别增长-3.2%和39.8%左右。

目前全球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近十几年来,由于美国、欧盟和日韩钢材需求强度减弱,其钢铁产量增长也随之放缓。

而中国在钢材需求持续旺盛的拉动下,钢铁产量大幅增长。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全球的份额不断增加。

这表明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2011 年1~3月,我国共生产粗钢16990.86万吨,同比增长8.69%;生产生铁15865.64万吨,同比增长6.98%;生产钢材20803.68万吨,同比增长13.72%而预计2011年中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6.8亿吨、6.2亿吨、9.0亿吨左右。

世界钢铁的生产主要分三大板块:亚洲板块,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欧洲板块,主要包括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意大利等国;美洲板块,主要包括美国、巴西等国。

世界钢铁的销售模式大体也可以分为三大类:日本模式、欧美模式、中国模式。

(1)日本模式日本钢铁的生产与销售有四大特点:一是产量大、品种多、质量好;二是集中度高,新日铁、川崎制铁、住友金属等大型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占日本钢铁总产量的60%~70%;三是“大进大出”,该国钢铁生产的原材料靠进口,而产品有相当大一部分出口;四是钢铁企业以生产为主,商社以销售为主,钢铁企业97%的产品都是通过商社来销售的。

如最早由9 个为川崎制铁服务的经销商联手成立的日本川铁商社,其销售的产品80%为川崎制铁的产品,其余为其它钢铁企业的产品。

该商社下设23 个钢铁流通加工厂,经过加工过的钢材占其销售量的60%以上。

(2)欧美模式欧美模式正好与日韩模式相反,此种模式下的钢材销售主要以钢铁企业为主。

比如,德国钢铁企业80%的产品是直销给用户的,而余下的20%交经销商(包括加工配送中心、佣金代理商、进出口商等)销售。

在这种模式下,钢铁企业也从事钢铁的加工配送,如利伯库森钢材加工中心,隶属蒂森钢铁联合公司,其年加工能力为30 万吨,供应800 家终端用户。

(3)中国模式中国的钢材生产与销售特点是:产量大,销量大,产销量均为世界第一;钢材生产所需的铁矿石大量靠进口;虽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但中小型钢铁企业的钢材产量在全国钢材总产量中占有很大比例;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都很低。

这些特点决定了钢铁流通模式即不能象欧美那样由钢铁企业主导,以直供为主;又不能象日韩那样,由销售商(综合商社)来主导。

调研目的:为促进我中国企业对外钢材的出口,增加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钢材出口的份额和占有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我企业在钢材市场的竞争力。

调研范围:国内外市场(小范围内)一、市场分析:2011年,我国出口的主要钢材品种有:线材、热轧棒材、热轧中板、热轧普中厚宽钢带、镀锌板(带)、彩涂板(带)和无缝管,其中彩涂板(带)出口增幅最大,高达77.99%;热轧普中厚宽钢带出口量是几个品种中唯一出现下降的品种,降幅高达23.07%,这主要是由于2011年热轧普中厚宽钢带大幅进口均价大幅上涨所至,均价涨幅高达48.70%。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热轧普薄宽钢带出口高达209.22万吨,而2011年出口量仅4.15万吨,同比下降98.02%。

与此同时,线材、棒材等其它重点品种均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其中韩国、泰国、日本越南和马来西亚是我国线材的主要出口市场,2011年分别出口了101.73万吨、43.82万吨、28.34万吨、24.24万吨和18.53万吨,五者合计占总计线材出口量的71.94%。

2011年我国出口棒材前五位的目的地分别为韩国、香港、泰国、比利时和台湾。

2011年,我国向韩国出口中板159.73万吨,同比增长20.48%,占比34.37%;出口印度35.79万吨,同比增长80.03%,占比7.70%;出口新加坡33.85万吨,同比增长16.20%,占比7.28%;出口越南和阿联酋分别为24.7万吨和24.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5.74%和145.47%。

从出口价格看,均出现10%的上涨。

2011年,我国中厚宽钢带510.47万吨,同比下降22.69%,这和出口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

出口数量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韩国、越南、印度、台湾和泰国,其中向印度出口数量大幅下降,降幅高达67.34%。

2011年,我国出口镀层板(带)627.72万吨,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韩国、比利时、泰国、意大利和巴西,出口量分别为74.15万吨、53.93万吨、42.01万吨、31.03万吨和29.41万吨,2011年,我国向韩国出口彩涂板(带)161.41万吨,同比增长135.29%,占比29.73%,提升7.24个百分点;出口俄罗斯56.99万吨,增长11.79%,占比10.50%,下降1.21个百分点;出口新加坡35.38万吨,同比增幅高达4.5倍。

2011年,我国出口无缝管数量前五位的国家包括印度、韩国、阿联酋、加拿大和印尼,出口量分别为53.51万吨、34.61万吨、31.58万吨、22.25万吨和21.17万吨,分别增长119.28%、43.37%、66.91%、24.65%和26.54%。

我国向上述国家出口无缝管出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2011年无缝管出口总量大486.92万吨,同比增长27.92%。

东南亚各国增速强劲,成为拉动我国出口主要动力。

表1列出了2012年1-2月我国钢材出口地区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两个月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变化不大,其中有八个国家两次均跻身前十,只是排名有细微的变化。

韩国依然稳坐我国钢材出口的第一把交椅,月环比增加10.9%;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和香港增速迅猛,尤其是台湾省,由1月份出口量排名第22位跃升至第8位,2月份环比增速高达104.2%。

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出口量增速也较为强劲,出口环比增加4.6%和25.7%。

3月份详细数据未出,但从历史数据来看,主要出口国家变化应该不大。

整体来看,东南亚各国仍是拉动我国钢材出口的主要动力。

表1 2012年1-2月我国钢材主要出口地二、我国钢材出口现状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已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钢铁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蓬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前者使得企业既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收益,也制约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限制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后者则导致了各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产业效率的原则。

中国钢铁产业的新增产能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放大,并已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市场也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虽大,总量已占全球比重的35%以上,但钢铁企业的地位并不突出,国内最大的宝钢仅排名全球钢铁企业第五位,这与中国钢铁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而日本、美国、俄罗斯等钢铁大国均形成了少数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

我国出口钢材的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进料加工、对外承包出口货物为主,这三种贸易方式的出口钢材的数量合计4831.49万吨,占总出口数量的98.8%。

其中一般贸易4607.04万吨,占比94.25%。

表1 2011年中国钢材分贸易方式出口情况2011年中国钢材进出口量情况2011年中国钢材进出口钢材价格情况三、消费需求分析:国外需求(主要研究对象):表2 2011年中国线材出口流向表3 2011年中国棒材出口流向表4 2011年中国中板出口流向表5 2011年中国中厚宽钢带出口流向表6 2011年镀层板(带)出口流向投资下降,钢材需求减少。

受融资和运营安全问题双重压力,铁路投资连续下降,公路增长缓慢,交通业实际投资下降,用钢下降,电力投资受价格机制制约,投资增长缓慢,钢材需求无增量。

经济增长放缓,但钢材消费仍小幅增长,产能略显过剩。

权威机构预测,2012-2013年中国钢材预计增长5.7%和3.7%。

按新增总产能、产能利用率维持85-90%估算,供需基本平衡,产能略有剩余。

四、产品分析:2011年度中国钢材出口情况出口钢材总体结构2011年,我国钢材出口增长14.86%,增至4888.10万吨;出口均价为1048.80美元/吨,同比上涨21.22%。

主要出口产品中,板带材出口量为2658.18万吨,同比增长30.07%,占总计出口量的54.38%,下降3.93个百分点;长材出口量925.18万吨,同比增长30.07%占比升至18.93%,上升2.21个百分点;管材出口量923.21万吨,同比增长26.34%,占比18.89%,上升1.72个百分点;铁道用材53.32万吨,同比增加21.57%,占比1.09%,上升0.06个百分点。

表8 2011年中国钢材出口结构五、国别分析:韩国:(略)泰国:泰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对外贸易现状1、外贸政策(1)保护和促进对外贸易的措施泰国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制定了一些奖励出口的措施和办法,但执行不力。

到了80年代初,政府才开始重视在政策和服务上为促进对外贸易创造条件。

从第五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1987年)起,泰国政府主要制定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促进外贸的发展:财政措施:采取压低出口税的办法促进出口,并配合实施一些货币政策,例如1984年11月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铢大幅度贬值,贬值率达17.39%,这大大提高了泰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严格检验制度。

对出口商品进行标准化质量检查,扩大出口产品的标准货物质量管理。

增加对本国外贸公司的支持。

为这些公司提供各种优惠,如税务优惠、外汇奖励,允许其扩大经营范围,对运费、国外销售费用减免税收等。

在大力推动本国产品出口到国外的同时,泰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新生的工业部门而对进口外国产品采取于一些限制措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一系列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泰国征收的进口关税不仅税率过高,而且档次太多。

限制进口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

(2)调整关税税率泰国为了履行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承担的义务,先后于1990年和1995年两次大幅度调整了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

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要求,泰国必须在1999年底之前降低3089项工业品的进口关税,由1990年的平均42.78%减少到28%,并在2004年以前降低740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减少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