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茶叶营销分析

国内茶叶营销分析

国内茶叶营销分析
一、目前茶叶流通渠道主要类型
1、生产主体:
(1)一家一户的茶农;
(2)茶商或茶叶大户;
(3)委托加工基地。

(4)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

2、我国茶叶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
(1)农民+农民。

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

通过亲戚关系维持着产、供、销产业链。

(2)茶场(厂)+农户。

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

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

(3)市场+农户。

在我国大型茶产区都存在或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市,也叫“产地市场”。

茶农通过这个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相联系。

(4)公司+基地。

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

(5)茶农。

主要是自产自销。

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3、流通主体多样,构成复杂,流通多渠道。

目前,活动在城乡的茶叶流通主体主要有:茶农、茶叶流通企业、
茶厂(场)、地方茶叶协会、地方政府建立的旨在为茶农服务的机构或实体。

从总体来看,茶农是我国茶叶流通的主体。

我国茶叶流通渠道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
(1)前店后园。

这是我国茶农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

在销区建立销售点,在茶园搞生产,自产自销。

(2)茶庄。

主要分布在县、市以上城市。

有茶农自建的,也有其他人建的。

一般建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

椐不完全统计,在城市每3000人左右就有一家茶庄。

茶庄是目前中国茶叶销售的主渠道。

(3)茶叶连锁店。

茶叶连锁是近几年茶叶发展的新型物流形式,有新茶商建立的,也有“老字号茶庄”发展和加盟的。

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

有的以散茶为主。

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4)超市茶叶专柜。

茶商普遍采取的是:垄断租赁超市柜台,买断超市经营权。

另一种情况是,茶商向超市付一定“进店费”,茶叶代销,不定期(或定期)结算。

目前,许多进入超市的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缺乏认知,很多品牌从超市中淘汰出来。

(5)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

它的形成,一是因为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进场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6)集团购买。

主要是夏天、节假日单位作为福利。

这在大中城市
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7)茶叶配送体系。

主要是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提供的一项服务。

如中茶网建立的为宾馆、酒店及会员店等统一配送体系等。

(8)网上销售。

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是中茶网设计的网上全球订货系统,成本低,效益好。

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
二、茶的营销业态有8种
(1)集市贸易。

较原始。

在产地,生产者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

价格低廉,季节性强。

也有贩运到外地集市上的。

(2)批发市场。

它的形成,一是因为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进场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

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

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茶馆销售。

泡茶又卖茶。

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

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5)商场专柜。

方便顾客选购。

(6)专卖店。

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

有的以散茶为主。

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7)超市货架。

目前,许多进入超市的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缺乏认知,很多品牌从超市中淘汰出来。

(8)网上交易。

包括邮购。

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

三、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

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

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

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

其结果就是,任何企
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

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

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

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着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

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

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

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
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

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

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彼的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的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较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