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 pril,2003第39卷第2期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V ol .39N o .2[收稿日期]2002-08-30[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贾冀川1,张蓉2(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 40-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
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班内部师徒私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专门教习演唱艺术、培养演员的科班也都是拜师学艺,在这种戏剧教育方式下,戏剧成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的技艺。
这种戏剧教育方式限制了受教者的范围,造成了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既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当然,视演戏为一种玩物、一种卑贱职业,称演员为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的社会风气对传统戏剧教育也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伴随着新兴话剧艺术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戏剧价值观也开始萌发,“戏院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1](p3,而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把戏剧看作是宣传革命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戏剧界出现的新形势,这样一来,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戏剧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通鉴学校。
通鉴学校由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于1907年下半年在上海创办,马相伯、沈仲礼出资支持,王钟声主持戏校的实际工作。
他们通过登报招生的办法,以提倡新戏剧、“包念书、包出洋”为号召,来者不拒,招到学生几十人。
通鉴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新剧来宣传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而不是为了培养戏剧人才、推动戏剧艺术发展,正像王钟声说的,“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而是改良戏剧”[2](p9。
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通鉴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简陋,只有舞蹈课、体操课、文学课、排演课以及宣传革命的政治性的演讲课,由于缺乏具有舞台经验的师资,学生们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表演技能,一段时间,每逢星期天到外滩去摹仿外侨的表情动作成了唯一的表演课。
经过几个月极不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于1907年9月(农历以“春阳社”的名义在兰心大剧院进行首次公演,公演剧目是《黑奴吁天录》。
演出中还保留有锣鼓、唱工等许多传统戏曲手法,但演出的分幕制、逼真写实的灯光布景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
此后,通鉴学校还排演了《迦茵小传》以及直接宣传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
1908年5月,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们到北京、天津演出,由于演剧宣传革命、反对清王朝,王钟声被捕牺牲,通鉴学校无形中也告解体。
通鉴学校前后只存在了半年左右,真正的教学活动很少,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却是不能磨灭的。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私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培养了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宝、陈镜花等第一批话剧运动的人才。
其次,对新剧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新剧还不为国人所知,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演出的剧目如《秋瑾》和《徐锡麟》等风行一时,随着这些剧目在全国的流传,新剧也在中国传播开来。
最后,王钟声借改良戏剧宣传革命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客观上开始改变戏剧及戏剧艺人的卑贱地位,戏剧和戏剧艺人在革命者眼里成为宣传革命、打倒专制的重要力量。
通鉴学校之外,早期的戏剧学校还有剧学馆、女子新剧学校、群英戏剧学校和星漪演剧学校。
剧学馆由顾无为创办,学生三个月毕业。
女子新剧学校和群英戏剧学校由妇女会主办,专门训练女演员。
星漪演剧学校由欧阳予倩、朱双云、汪优游等发起创办,开设的课程有脚本、剧史、中国音乐与旧剧、西洋音乐、跳舞、化妆术、审美学、世界文艺思潮等。
由于资料匮乏,这几个戏剧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早期的现代戏剧教育还是很不成熟的,且不说教学和排练十分简陋、极不正规,设置的科目也由于对西方戏剧理解不深而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课,即便是新剧科目也与真正的话剧艺术相距甚远。
由于视演戏为一种卑贱职业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后,革命宣传使命的削弱使戏剧和戏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又回到从前,文明新戏也随着封建势力的复辟而迅速地腐化变质。
大约从1914年开始,一些新剧剧团内部竟然盛行起拜师学艺之风,许多著名的新剧演员如任天知、顾无为、欧阳予倩、汪优游等都收有自己的徒弟,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戏剧教育的大倒退。
这样,推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成熟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不久后将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戏剧教育家们的肩上。
二、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成熟当中国现代戏剧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为它带来了转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批判传统戏曲和腐化变质的文明戏,称“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3],而提倡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呼吁“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4]。
五四时期成立的民众戏剧社的主张代表了当时戏剧界先进分子的新戏剧观念,“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5]。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向现代性的转化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必然影响到戏剧教育,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蒲伯英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社会名流,他同意民众戏剧社的主张,并在民众戏剧社出版的刊物《戏剧》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戏剧之近代的意义》一文予以响应。
正是基于一种新的戏剧理念,蒲伯英利用它的社会地位,独立筹募经费,与陈大悲合作于1922年11月22日创办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蒲伯英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孙伏园等社会名流被聘为校董。
人艺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2](p27为宗旨,以培养“能编剧、能演剧、又要能播种”[6](p41的通才为教育方针。
人艺剧专招生不分男女,学生学习条件十分优厚,学生“不但不付学费,并且学校管吃管住”[6](p40。
报考人艺剧专的学生也都是受到五四的影响有很大抱负,认为戏剧是反帝反封建启发人民斗志的教育利器,不少人为此断绝了家庭关系,生活清贫艰苦。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诞生的进步文化事业,人艺剧专得到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鲁迅先生不仅应邀担任该校的校董,而且出席了该校的开学典礼。
人艺剧专实际只设了话剧系,开设的科目有化妆、剧本实习、编剧术、布景术、服装术、舞蹈、音乐、心理学、社会学、世界语等,教师以陈大悲为台柱。
为满足学生实习演出之用,人艺剧专自建了剧场,这是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的首创。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和排练,1923年5月19日,人艺剧专在新明剧场举行首场公演,剧目是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在演出中,该校女学生吴瑞燕扮演《英雄与美人》中的女角色林雅琴,这成为中国话剧冲破封建黑暗势力、实行男女同台合演的开端。
此后,每逢周末,人艺剧专的学生在陈大悲的带领下都有公演,先后共举行了14次。
人艺剧专开办1年后,学生们对陈大悲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坚持选用他自己编写的类似文明戏的剧本作为排演剧目逐渐不满,闹起了“驱陈”风潮,这直接导致了人艺剧专的停办。
人艺剧专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第一所比较正规的戏剧学校,它的“通才教育”方针、首创男女同台合演以及首创自建剧场为学生实习之用对现代戏剧教育影响深远,一批戏剧人才如王泊生、万籁天、左明、吴瑞燕、芳信等在这里受到基本的戏剧教育。
1925年5月,恢复后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余上沅任教授,他们希望借办教育来培养戏剧人才以实现其“国剧”的梦想。
1925年10月,北京艺专戏剧系开始招生,第一届学员有张兰璞、王瑞麟、谢兴(章泯、张鸣琦、王泊生、吴瑞燕等29人。
由于赵太侔、余上沅到北京开始是想建立一个北京艺术剧院,失败后退而求其次才转向办学,因此戏剧系的教育方针直到他们离去也未确定,当然,他们主观意图是培养表演和舞台装置人才,为以后建立的剧院做准备。
戏剧系创办不到1年,经费和师资方面的困难使其很快陷入困境,而赵太侔和余上沅追求的具有纯艺术倾向的国剧也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
1926年8月、10月,赵太侔、余上沅先后离去,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的熊佛西被聘为戏剧系主任兼教授。
熊佛西接手北京艺专戏剧系后确定了戏剧系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戏剧系“应该是训练戏剧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应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戏剧系应该培养“戏剧领袖人才”,培养“兼通戏剧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全才”[7](p70~71,从而将教学活动引导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上来。
熊佛西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计有编剧、西洋戏剧文学、西洋戏剧史、戏剧原理、、中国戏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国文、英文、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概论等,学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戏剧文化中汲取营养。
1927年1月,戏剧系举行公演,演出了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的《亲爱的丈夫》,许多北大清华的学生踏雪来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