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1).docx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1).docx

绪论: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

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

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

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

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

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第二: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对五四以来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中国戏剧传统的偏向进行了拨正,戏剧的民族化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二十年代戏剧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

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社会解放的主题。

四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总主题,得到深入的表现。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特征1、反帝反封的土壤诞生,左倾。

2、中国现代戏剧史,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变革、发展的历史。

3、虽然无暇顾及艺术,但并不轻视艺术。

五、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局限1、政治倾向性的强烈和战斗旗帜的鲜明。

2、系统的理论建设一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

3、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其历史进程是艰难而缓慢的。

第一节:文明新戏——新兴话剧的萌芽(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一八年)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

汪笑侬时代新戏。

文明新戏这种话剧最早的形式,是以春柳社为代表的一批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创立。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曾孝谷改编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不同于前一阶段国内学生演剧的文明新戏的正式开端。

《黑奴吁天录》以饱满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内容和初具规模的话剧特色,激起了留日学生和旅日革命人士的强烈反响,也得到了日本进步戏剧届的一致赞扬。

辛亥革命之后,文明新戏从鼎盛走向了衰落。

第二节:《黑奴吁天录》及春柳派的戏剧创作原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春柳派一开始就注意梳理严肃认真的艺术风格,坚持先有完整的剧本,然后照本排练,反对幕表制和演员在舞台上离开剧本仍以的发挥。

后期随波逐流。

第三节:进化团派的戏剧创作进化团派和天知派新剧,与春柳派不相同的风格特点。

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它宣传的目的,而春柳社演剧的时代感和政治倾向性远不如进化团强烈和鲜明了。

《黄金赤血》中国第一个镜框式舞台的新型剧场——新舞台进化团的新剧较之于春柳派通俗、自由、不拘一格,它更多的吸收了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带着鲜明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在当时被认为是偏土的,而不是洋气的。

接近群众,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缺点:主要是为革命作宣传,缺少艺术上的追求。

第四节:在商业文化中走向衰落的文明新戏第五节:南开校园戏剧的新贡献1、业余剧团2、受欧美近代剧影响3、《新村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南开新剧的最后一个高峰之作,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

第二章: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九年)第一节:概述戏剧新浪潮:代表作《新村正》,主要阵地《新青年》积极进步的作用:1、批判了没落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2、《新青年》所发起、组织的对传统旧戏的批判,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3、强调了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爱美的”戏剧:民众戏剧社,辛酉学社,上海戏剧协社(柱石)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

经过一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三年,新民剧场开创男女合演的新风。

“人艺剧专”不仅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

真正为二十年代末期现代戏剧打开一个崭新局面的是田汉创建和领导的南国社。

二、戏剧文学创作。

积极浪漫主义是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

这一时期戏剧创作弱点:第一,新兴话剧所代表的戏剧新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相结合,当时还正在摸索当中。

第二,剧作家大多是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多从自我感受出发表现那个时代,视野不够开阔,选材不够广泛。

第三,剧本大多数还是比较,从艺术上讲,这一时期的剧本大多数还是比较稚嫩和粗糙的。

第二节:欧阳予倩及其剧作一九二二年《泼妇》和《回家以后》这两部独幕剧,奠定了欧阳予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泼妇》是欧阳予倩告别文明戏旧风,摆脱幕表戏编剧方法而创作的第一个完本的剧本。

欧阳予倩的历史剧舞台性很强,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尤其是具有鲜明的名族风格。

他熟悉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特征和观众心理,熟悉舞台艺术实践。

第三节:熊佛西及其剧作熊佛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之一。

熊佛西的第一批剧作都是站在现代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上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

《一片爱国心》是熊佛西剧作中多幕剧的代表作,独幕剧代表作是《王三》。

熊佛西的“农民剧本”,不仅力求其内容扣合农民的生活,而且技巧也是以农民能读能演为原则。

表现的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袁世凯》标志着熊佛西自我修正了他以前“戏剧应以趣味为中心”的主张,标志着他对戏剧的思想性和美感形式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故事生动,动作性强,充满生活情趣,是熊佛西剧作的基本风格。

第四节:郭沫若早起历史剧及其他历史剧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

《卓文君》完成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他的第一篇翻案文案。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娜拉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标志着他在戏剧创作中大大地向前走了一步。

郭沫若早起的历史剧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和主观表现的倾向,具有浪漫主义的鲜明特征。

首先:这些历史剧有一种浩大奔放的气势。

其次,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化倾向。

第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五节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丁西林追求趣味,能深入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生活的底蕴,他以高雅的情趣和机智的幽默开我国现代幽默戏剧的先河。

《一只马蜂》早期代表作《压迫》特点: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然。

抗日时期的代表作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批判意识更强,讽刺性更强,人物性格最明显。

是抗日时期也是整个现代戏剧史上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

第六节陈大悲、汪仲贤和蒲伯英通俗戏剧陈大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的奠定,主要的还在于他积极推行“爱美的”戏剧运动。

首先提出“非营业性质”亦即“爱美的”方针的,却是汪仲贤。

流传下来的只有《好儿子》第七节白薇、袁昌英和濮舜卿白薇在中国现代女剧作家中成就最大,他的话剧创作上的历史地位与小说创作上的丁玲相比。

赢得声誉的是《琳丽》,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色彩。

袁昌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第八节余上沅和徐志摩新月社,国剧运动中,两人起了重要作用。

余上沅代表作:《兵变》《回家》《塑像》,缺点:一方面能够摄取含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另一方面又写不出严肃的表现人生、说明人生的道理。

第三章:田汉(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六八年)第一节: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1、领导南国戏剧运动。

2、《丽人行》的问世,标志着田汉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

第二节:《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二十年代的剧作《获虎之夜》特点:1、充分注意了戏的提炼和选择,讲究现实主义的戏剧结构,全剧具有强烈的扣人心弦的戏剧性。

2、重视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

3、剧本富有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

《名优之死》是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问题。

自然流畅之美。

《关汉卿》的问世标志了他在表现这类题材上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第三节:《梅雨》《回春之曲》等三十年代的剧作第四节:《秋声赋》《丽人行》第五节:田汉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中浪漫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审美的把握现实生活,具有主题意识,他的戏剧作品的美学形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特征,从而形成了诗与剧的统一。

2、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3、在剧情构思上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

4、剧作的结构和语言是符合他整个剧作的超写实的诗化倾向和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七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和戏剧运动: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二、当时三个演剧系统:学生演剧、工人演剧、剧联之外的业余剧社演剧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涌现出一个高潮,主要表现为:1、一支由左翼剧作家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剧作家汇聚而成的优秀戏剧创作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2、导演、表演主义水平显著提高。

3、理论探讨和介绍出现了新的势头。

四、本时期戏剧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特点:1、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2、名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3、戏剧文学创作的艺术意识的觉醒。

4、五四启蒙精神的发扬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洪深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成名作《赵阎王》为建设中国电影艺术事业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

洪深的主要贡献和特色:1、是中国新兴话剧事业的杰出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2、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充分表现出他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

3、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

4、戏剧创作上大胆创新,显示出中国话剧从初创到成熟的历史进程中一种追求、吸收、进取的精神。

第三节:李健吾及其剧作李健吾的戏剧结构、戏剧语言和戏剧抒情方式均有独到之处:1、冲突繁复而主线明确、剧情紧凑而自然妥帖的戏剧结构。

2、熔性格化、动作性和抒情性于一炉的生活口语化的戏剧语言。

3、直接表现人物内心冲突而又具有客观生活化形态的戏剧抒情方式。

第四节:冯乃超、左明、楼适夷等表现工农革命斗争的剧作。

第五节:石凌鹤、章泯、姚时晓等的“国防戏剧”第六节:袁牧之和谷剑尘第七节:宋春舫、王文显和杨X第八节:徐X和陈楚淮看过的剧本《获虎之夜》《丽人行》《名优之死》《黄金时代》1、乡土气息浓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