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黄岗中心小学张娜丽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

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

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

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

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臵,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

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

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

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

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差不变?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臵积不变?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臵商不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

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老师想请你们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1)四(3)班教室里的人,都是四(3)班的学生.( )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2)两个数相乘,积一定比因数大。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像这样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这句话就不成立。

在(0×1=0)这个乘法算式中,0,1,0分别叫什么?(因数因数积)在(0+5=5)这个加法算式中0,5,5分别叫什么?(加数,加数,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解决问题(1)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一样,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可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板书:40+56=56+403、通过实例发现规律(1)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生举例。

如20+30=30+20师板书,并规范举例的方法。

20+30=50,30+20=50,所以30+20=20+30(板书)师:刚才我们举例一个整数加法中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吗,如分数,小数学生举例(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提出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板书:猜想)5、验证规律。

(1)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师:能不能举不同类型的例子来验证。

学生举例,教师巡视(2)汇报。

整数例子,分数例子,小数例子,有关0的例子。

(如0+5=5+0)师:你有没有找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变了的例子?(找不到)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板书)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1)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这样的算式吗?可以用图形、字母等等。

(2)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书上用字母是这样表示的。

:a+b=b+a。

7.小结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举例步骤( 1.写算式,2交换位置,3.算得数)三、探索乘法交换律1.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有交换律?请举例验证一下2.交流: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乘法交换律)学生举例展示。

师:你能举一个不符合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乘法中有交换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是ab=ba3.师:哪几个猜想是错误的?(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1)减法交换律。

师:你认为成立吗?如果有学生认为成立,请他举出符合猜想的例子。

如果所有学生都认为不成立,就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减法中交换律不成立?学生举例师: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猜想,这个结论就不正确(2)除法交换律除法交换律为什么不成立?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4.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乘法)交换律?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中也有着应用。

出示:2435+324= 2759 76×24=1824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307+348 48×35四、巩固练习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28×12=()×()a×48=48×()()+55=55+420a+15=()+()()+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都相等吗?b+800○800+b 270+380○380+70 12×5○20×316×8○8×6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25+49+75 =()+()+()(1)学生独立填写(2)反馈:1)校对 2)初步渗透简算4、怎样计算更简便?50×18×2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3+4=4+3 4×25=25×456+40=40+56 4×5=5×420+30=30+20 15×3=3×15······a+b=b+a a×b=b×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