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杨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杨燕)

北师大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执教班级:四年级一班执教教师:向绍玉
课时:1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
本课时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的计算中发现两个算式中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

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从一般现象上升到普通现象,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教材分析律和乘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两个规律;最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规律。

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规律的发现过程,还进一步加深了学
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顺利过渡,让学
生在对旧知的计算练习中自觉地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只要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适度的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枚举、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不完全归纳法的演绎
推理能力和运用较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策略和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法采用引导一一探究”
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充分地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让学生各抒己见。

用猜想一一验证”的
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教师课件
学生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运算律”(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 .观察算式,分别照样子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加法交换律:照怎样的样子,观察?再写。

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学生的仿写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板书)
(2)乘法交换律:观察算式,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办?
归纳: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板书)
2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1)展示教材例子。

(2)学生尝试举例。

展示交流。

3.学生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

板书:用a、b 代表两个数,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

a+b二b+a a x b=b x a
4、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给发现的运算律取名。

5、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
(1)回忆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知识,有没有用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出示教材例子,学生感悟解释。

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留在你脑海里的两个运算律是什么样子的?三、练习。

P51 练一练1-4 题。

四、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 x b=
b x a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口算加法和乘法式题,从中发现算式的特点,从而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时,注重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让学思生从活动中体验、感受,然后对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通过有
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自己总结出规律,改变了自始至终由教师来讲授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发现了规律,而且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规律,既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法,还体验了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基本
上能够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发现和总结出规律。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给加法和乘法取名,是我直接呈现出来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会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数学学习与身边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应该使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