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 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
为了对抗这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抗“o”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
正常仁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
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
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
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分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了抗“o”。
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
还有部分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
抗“o”并不能像血沉、c-反应蛋白一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
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中不作为常规项目4、 c反应蛋白(crp)丙种反应性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亦称c反应蛋白(crp)。
正常参考值≤10mg/l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50mg/l,其阳性率为80%~90%。
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
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
crp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
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crp又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
炎症缓解期和用抗风湿药后,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且在贫血和心力衰竭时不象血沉那样易受影响。
crp亦于r球蛋白和rf呈平行关系。
crp和后二者都是阴性而aso升高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良好;三者都是阳性且含量高,而aso降低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
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5、抗双链dna抗体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
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6、抗组蛋白抗体(aha)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7、抗核小体抗体(anua)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
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8、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
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9、抗着丝点抗体(aca)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
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
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
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
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1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
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
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
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
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篇三: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病程记录模版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12-2 住院号:0000014924 首次病程记录2010年12月11日 09:00 病例特点:1、姚淑华,女,67岁,农民。
2、主诉:四肢关节对称性肿痛9年,加重1月。
3、现病史:患者自诉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9年来间断行针刺、拔罐、外贴膏药、口服中药、西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多于劳累及遇寒遇冷时诱发或加重,渐出现双踝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肿痛,晨僵常约1小时以上。
于1月前劳累后出现肘膝关节以下肿痛明显加重,未行其他特殊处理。
今来我院就诊,门诊遂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入院。
病程中偶见全身低热,精神、睡眠、食纳差,二便尚可;体重有所减轻,常感乏力。
4、既往史: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传染病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5、体格检查:t36.4℃、p82次/分、r20次/分、bp150/100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疼痛病痛苦面容,扶入病房。
舌淡苔白脉沉细。
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心肺腹未查见异常。
四肢关节肤色、肤温正常,双腕关节、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双膝关节、右踝关节ⅰ°肿胀,压痛(+),左踝关节ⅱ°肿胀,压痛(+),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以双腕关节以下为甚,余关节无明显肿痛。
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无。
拟诊讨论: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因“四肢关节肿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症入院,既往有“类1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12-2 住院号:0000014924 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多年,属中医“尪痹”范畴。
老年女患,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肌表腠理疏空,恰值冬天寒冷之时,复感三邪,寒湿偏胜,内合肝肾二脏,筋骨同病,其人尫羸,难以行走,活动不利,结合舌苔脉之象,与“肾虚寒盛”相符,治宜补肾祛寒,益气通络,强筋健骨。
2、中医鉴别诊断:与“痿证”鉴别,本病见肢体软弱无力,多无疼痛症状,日久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等症,与本患者病症不符,可不考虑。
3、中医诊断:尪痹(肾虚寒盛)4、西医诊断依据:1)老年女患;2)因“四肢关节对称性肿痛9年,加重1月”入院,晨僵常约1小时以上;3)专科检查:双腕关节、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双膝关节、右踝关节ⅰ°肿胀,压痛(+),左踝关节ⅱ°肿胀,压痛(+),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5、西医鉴别诊断: 骨关节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
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
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
骨关节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多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6、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计划:1)针灸科常规护理;2)完善相关检查(骨密度、双手正侧位片、血常规、肝肾功能、风湿全套等);3)针刺、火针行气祛寒,通络止痛,取主穴:曲池、足三里、合谷;配穴:手三里、外关、阳溪、中渚、阳池、腕骨、八邪、血海、膝眼、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昆仑、太溪、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