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19
个人解读 治疗风湿疾病的目标:早诊断、早治疗,早期 干预可有效控制,甚至完全缓解症状。
20
推荐意见四
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 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 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 3-6个月1次(2B)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21炎诊疗指南
11
ACR/EULAR2010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12
1.受累关节情况
受累关节数
评分(1-5分)
中大关节
1个
0分
2-10个
1分
小关节
1-3个
2分
4-10个
3分
至少1个为小关节 >10个
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
RF或抗CCP均阴性
0分
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
2分(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
9
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B:血清学 (至少需要1项结果)【阴性指的是低于或等于当地实 验室正常值的上限。低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值上限, 但是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高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 值上限3倍。当RF值只能得到阳性或阴性时,阳性结果应该应该被 评为低滴度阳性。】
25
个人解读
抗风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相关炎症指标和自身抗 体指标,结合患者关节肿胀情况,以及影像学结果,综 合评估病情,注意药物相关及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26
推荐意见六
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 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28
个人解读 甲氨蝶呤就是RA治疗中效果较好的药物, 如无禁忌,可作首选。
29
推荐意见七
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 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 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 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 治疗(2B)
27
意见描述
传统合成DMARDs是RA治疗的基石,亦是国内外指南共同认可的一线 药物。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 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 相应降低2%-3%。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一般情况下,2/3的 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 疗目标。安全性方面,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甲氨蝶呤 (≤10 mg/周)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此外系统评价显 示,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叶酸(剂量可考虑每周5mg)可减少胃肠 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24炎诊疗指南
意见描述
预后不良因素的评估在RA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 方案和选择相应药物提供参考。多项预测模型显示,关节疼痛、肿胀数 量,以及升高的ESR、CRP、RF 和 ACPA 等实验室指标均为关节损害进展 的预测因素。我国一项风湿病注册登记研究显示,RA患者的常见合并症 及患病风险依次为心血管疾病(2.2%)、脆性骨折(1.7%)及恶性肿瘤 (0.6%),高龄和长病程与其呈正相关。合并此类疾病会影响 RA 患者 的预后,增加病死率。此外,RA患者也会出现关节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 受累,研究显示 RA 患者关节外受累的发生率为 17.8%-47.5%,受累组 织和器官包括皮肤、肺、心脏、神经系统、眼、血液和肾脏等,这类RA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会更多,病死率会更高。
2018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 RA)诊疗指南解读
李贵安 2020.5.
前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 的全球发病率为 0.5%-1%,我国发病率为 0.42%,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 年、10-15 年及≥15 年的致残 率分别为 18.6%、43.5%、8.1%、61.3%。RA不仅造成患者 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 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0
意见描述
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等单药规范治疗仍未达标者,建 议联合用药。有研究报道,对早期疾病活动度高的RA患者,传统合成 DMARDs联合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关节损害。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 RA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3种传统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柳氮磺 吡啶+羟氯喹)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 一种生物制剂 DMARDs 或联合靶向合成DMARDs。
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
3分(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
3.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
0分
>6周
1分
4.急性时相反应物
C-RP或ESR均正常
0分
C-RP或ESR增高
1分
注: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 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 2-5及腕;③标准: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则可肯定RA诊断
推荐意见一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 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4
意见描述
调查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 诊为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 诊断时机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早期诊断需根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分 类标准来帮助诊断RA,1987年ACR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39.1%, 特异度为 92.4%;2010年ACR/EULAR发布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 72.3%,特异度为83.2%。1987年和2010年的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 异度方面各有优势,临床医师可同时参考,结合我国患者的具体情 况,尽早对RA做出准确诊断。
8
2010年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
大关节:指的是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①1个大关节(0分) ;②2-10大关节(1分)
小关节:小关节指的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2-5跖趾关节, 拇指指间关节和腕关节;
①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② 4-10小关节(有 或没有大关节)(3分);③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 (5分)【在这一条中,至少一个受累关节必须是小关节;其他关节 可以包括任何大的或额外的小关节的组合,如其他别处未特别列出 的关节(颞颌关节,肩峰锁骨关节,胸锁关节)】
15
影像技术在RA诊断及随诊中的意义
16
个人解读
各种检查需要根据病人病情和经济情况决定 1)X片检查:方便、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缺点:有辐射、早期诊断 敏感性差; 2)彩超:方便、便宜,可对多个关节评估,可评估滑膜、骨、软骨 结构,可监测炎症活动情况;缺点:彩超的操作和医师个人因素关系 很大。 3)CT:可检测到骨侵蚀样改变,大关节检查方便,还可以三位重建; 缺点:辐射大,无法评估炎症活动情况,成本较贵。 4)核磁共振(MRI):诊断敏感性高,没有辐射;缺点就是:昂贵。
14
意见描述
影像学检查是协助临床医师诊断 RA 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 RA 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EULAR于2013年发布了针对RA 选择影像学检查的循证推荐意见,对临床医师正确做出恰当选择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应注意,我国RA患者的就医环境与国外差别较大, 不同地区影像设备和技术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 当选用影像诊断技术以协助确诊。
7
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RA分类标准(评分算法:A-D的项目评分相加;患者如果按下列标 准评分≥6/10,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患者评分不足6 分的不能分类为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他们的状态可以再次评价,随 着时间推移,可能会符合标准。】
A:受累关节 【指的是查体时发现的任何肿胀或触痛的关节,可 通过滑膜炎的影像学证据证实。在评估中,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 掌和第一跖趾关节除外。关节分布的分类根据受累关节的位置和数 量,划入最可能受累关节类目。】
个人解读
对于风湿性疾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越好;需 要通过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指标(关节彩超、X片、 核磁共振以及CT等)以及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 白、类风湿因子以及抗CCP抗体等),尽量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干预,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 等影像技术(2B)
意见描述
对初始治疗的RA患者,考虑到DMARDs起效时间长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 况,建议每个月监测1次;对确有困难的患者,每3个月监测1次。随 机对照试验显示,每个月监测1次并调整用药,相对于每3个月进行1 次监测,可进一步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放射学进展,提高机体功能 和生活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 3 个月内即 可出现明显的关节损害进展,建议监测频率为每月1 次。对治疗已达 标者,其监测频率可调整为每3-6个月1次。
前言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 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 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 诊疗指南。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 存在不一致性,且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 临床研究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按照循 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的最佳证 据,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考虑我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 观,平衡干预措施的利与弊,制订了"2018中国类风湿 关节炎诊疗指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