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

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

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欢的标准服装;
③普通女子的着装由宽松肥大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⑶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服装的花式、款式,还是面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合作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⑴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⑵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的区别;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合作探究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住(居住建筑的演进)
1、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
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3、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并开始步入社会
◆合作探究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

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推动。

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5、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6、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

7、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改革开放
【探究整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的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冲破封建因素的束缚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四、课堂演练
1、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2、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4、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