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有人说,19世纪留给20世纪的最大遗产就是社会主义。
的确,在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的影响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社会主义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应该忽视的,这就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要阐明什么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
一般看来,所谓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
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
首先,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应“怎样做”、“不怎样做”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说明。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曾经指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首要的是帮助他们逐步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精神。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掌握其理论基础,这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要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一理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趋势和自身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是整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感情的高度统一。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
如果我们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如果离开实际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第三,要植根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与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公开宣布自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第四,培育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活生生的理论。
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从创立之初就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
它总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总是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本质规定,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根本要求。
这些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纵向上一脉相承地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在横向上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中,既要重视对四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的培育,也要重视其整体精神的培育。
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途径
一般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一,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高校必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应该好好的学习,并在课外更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需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校的学分,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期服务于社会,同时,学习这门课时,不应浅尝辄止,走马观花,需要我们把握要点,理解其精髓,只有这样,方能真正的了然于胸,才能实实在在的去实践、去发展。
第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课上学习它,还应切实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知道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对待事物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能符合实际,得到实行,而不会误入歧途,最终以失败结束;我们在对待事物时,要运用发展发展的眼光,不能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勇于创新,敢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物不断的向前发展,否则,事物将会陷入停滞状态;我们在对待事物时,要坚持矛盾的方法论,正确分析事物,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知其有利之处,也了其不足与有害,在把握某一事物
的发展前景时,要看到其主次矛盾,从而正确的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
第三,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