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吕佳卉3160715
李大钊作为我国最早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奠基人,为我国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理论。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译文来源,近2万字的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到阶级竞争说,到政治经济学说等一系列,比较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马克思思想迅速经由日本传入了中国,李大钊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紧扣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作为中国很有远见的一位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着很深的认识。
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篇写到:“一个德国人说过, 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
”李大钊坦诚地表白,自己平素对于马克思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 如果让他介绍马克思主义,实在是一种“僭越”。
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 所以他要冒昧地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一学说。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严肃、认真和谨慎的态度,是出于对广大中国人民的负责。
由于当时国门大开,各种西方学说涌入中国, 各派思想林立,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需要,哪一种更合理,都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
不仅要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还必须把它与其他学说进行分析和比较。
这样才能做到对社会负责,使国民获得真正有用的理论。
从这种态度出发,李大钊全面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的是不可能。
因为他根据他的历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 是必然的运命;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 断定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段竞争。
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从1919 年到1921 年李大钊采用各种思想论战,创立革命团体和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等方式,从行动上对唯物史观进行了传播。
李大钊在积极
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首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提示。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有“适应实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大钊强调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怎样运用于中国今日政治经济情形”的思考。
这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说和经济论,而且还强调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这说明,李大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的。
正因为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不懈的研究和宣传,才使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思想传播者,他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可行性,如何在中国发芽,要深深的与中国当时的国情相结合,他通过不断的摸索,重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马克思更快的在中国成长,对中国近现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如何中国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