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3节 流水地貌

第5章 3节 流水地貌


2、侧向侵蚀(旁蚀)
:指流水对河(沟)谷两坡的侵蚀。
这种侵蚀在弯曲的河 ( 沟 ) 床凹岸特别明显,因为这
里的水流离心力作用最强。
在顺直的河床中,水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南半球河流的左岸侧蚀作用也
较强。侧蚀作用的结果使谷地扩宽、谷坡后退。
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导致谷地扩宽
侧蚀作用的结果使谷地扩宽
成形河谷的阶地(雅鲁藏布江的阶地)
(二)河床地貌
1、河床纵剖面形态 浅滩是河床高起的浅水河段,高程在水位之下,主要由 砂砾堆积而成。位于河心的浅滩称为心滩或沙埂,位于河 岸的浅滩称为边滩。 深槽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壳下降或急流侵蚀而成。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岩层或岩脉,因难于侵蚀而突 出在河床上,在岩槛处常形成瀑布或急滩。
阶坎
图4-20 河流阶地的要素
1.阶地面 2.基岩 3.阶地斜坎 4.前缘 5.阶地坡麓 6.后缘
雅鲁藏布江的阶地
按组成物质分4类:
1)侵蚀阶地:它由基岩组成,无或很少有沉积物 2)堆积阶地:阶地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 3)基座阶地: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 流堆积层,下部是基岩。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 被后期的堆积物所覆盖而不显露的阶地。
(一)侵蚀作用
概念: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位的作用 侵蚀作用形式:
1、垂直侵蚀(下蚀、下切)
指流水对河(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结果是使谷地加深。 侵蚀基准面:但下蚀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当下蚀到达 某一水面后,下蚀作用便会停止,因流速到此为零,河 (沟)床的深度也就到此为止,这一水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黄果树瀑布
长白瀑布
(二)搬运作用
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称 为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有四种:即推移、跃移、悬 移和溶解质搬运。
推移: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砂砾,在水力推动下, 沿着床底滑动或滚动前移。 跃移:颗粒中等大小的砂砾,是在床底与水流之间 跳跃式前进的,这种方式称为跃移。 悬移:颗粒细小的泥沙,是以悬浮方式移动的,称 为悬移。 溶解质搬运: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 为溶解质被水带走,称为溶解质搬运。
河流袭夺造成的袭夺地貌有:
(1)袭夺弯 该处常有跌水出现。 (2)断头河 (3)风口 (4)袭夺河阶地
四、准平原与山麓面 (一)准平原
概念:1)潮湿气候条件下, 2)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 3)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发育过程(图5-30): 1)原始地面平缓 2)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 3)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分水岭变窄 4) 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部分 5)地面近视平原,少数低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
(3)分汊河床
如果平原上的河流中出现江心洲时,河床便会分汊,这 种河床称为分汊河床。造成河床分汊的江心洲,主要是在浅 滩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其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水下浅滩
2)心滩
3)江心洲
(4)游荡河床(网道河床) 这类河床也属分汊河床的 一种,但汊道不稳定,如黄河下游的河床。
(三)河漫滩地貌
空气
流速 悬移质 水
推移质 床沙(静止)
河床
河流中的泥沙随水深分布
(三)堆积作用
当河流能量降低,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 所搬运的泥沙时,就沉积。 推移质将按体积和重量大小依次停积:
粗重颗粒→中等颗粒→细小颗粒 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 悬移质→ 推移质→停积
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只 不过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水力条件下,作用的性质和 强度不同而已。
坡地被侵蚀成浅凹地和深凹地
(2)坡积裙 片流侵蚀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 麓地带,由于坡度转缓,流速减慢,加上流水挟沙量多, 所以搬运能力大减,产生堆积,形成了坡积裙。 因此坡积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层(面)状堆积地貌,堆积 物上部薄,下部厚,纵剖面呈下凹形。
坡积裙
(二)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
侵蚀阶地
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埋藏阶地
(五)三角洲与河口湾地貌
三角洲是河口区堆积的平原,形态像希腊字母“Δ” ,
顶点向着河流上游,底边靠海,故名。
(1) 三角洲的发育位置 三角洲发育于河口区,它是河
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地带。在这里两种水体互相 混合,发生泥沙堆积和化学絮凝。
河口区的范围,上界是潮汐影响所到之处形成的地貌
(1)浅凹地和深凹地 由片流侵蚀而成的浅凹地是一种纵长而宽 浅的谷地,多分布在低丘陵、台地、阶地或高 平原上。 浅凹地的下游,水量汇聚增大,侵蚀力加 强,因而发育出深凹地。深凹地的两坡坡度增 大,谷底较深。深凹地的发育时间较早,故谷 底有着较厚的堆积物。
(二)山麓面
概念:1)干旱、干干旱气候条件下, 2)坡面洪流搬运风化碎屑 3)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 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图5-31)
五、流水地貌的发育理论 1、地理循环论(又称侵蚀循环学说)
它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 (W . M . Davis)1899 年提 出的一个在流水作用下的地貌发育模式。他假设一个平 原随地壳急速上升成为高地后,在地壳长期稳定下,地 貌发育经过三个阶段,最后成为准平原: 该模式的假定前提是: ① 该地区位于潮湿温带;② 岩性均一; ③ 起始地形是平原;④ 地壳仅是在开始时有一次急 速上升,其后进入长期的稳定。他按生命顺序,把整个 过程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各期地貌有明显 的差异。
(2)沟谷
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1)细沟: 2)切沟: 3)冲沟: 4)坳沟:
(3)扇形地(洪积扇) 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 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的侵蚀。
扇顶 扇缘
图4-3 洪积扇
洪积扇
洪积扇
(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泥石流 :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 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其中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大多超过15%,最高达80%左右, 容量大于 1.3t/m³ ,从山上搬出山外,对沿程农田、道路和城 镇造成很大破坏。
三、河流地貌
河流是一种经常性的线状流水,它有固定的流路,较 稳定的流量和流速,作用力比较强大,由它所造成的槽形谷 地,称为河谷。 (一)河谷基本形态 河谷由谷坡和谷底组成。
谷底——较平坦,由河床与河漫滩所组成 谷坡——分布在河谷的两侧,常有阶地发育
河谷的形态类型:
A 隘谷: 隘 谷

B 嶂谷:
2)波浪型三角洲:
三角洲发育在波浪作用强烈的河口区,发育形成大致与海 岸平行的沙坝,其中河口附近堆积较多,造成向海突出的 尖头形或弓形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边部向海突出呈弓形)
3)潮汐型三角洲:
潮汐作用强烈的河口,三角洲发育较慢,形成洲岛形 三角洲,它由一系列与潮汐通道大致平行的长形沙岛 (近岸部分)和指状沙脊(近海部分,在水下)组成。
河流冲积层中,往往含有如金、锡等砂矿。
常常是交通、城市居民点、工矿企业、农田集中分布地区。
阶地形成原因:
形成阶地必备两个条件——相当宽广的谷底,河流向下侵蚀。 1、构造上升运动: 2、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 3、侵蚀基准面下降
阶地形态上分为阶地面 和阶坎(前坎) 阶地面
沉积物 基 岩
离堆山
牛轭湖
弯曲河床再进一步发展, 就会变成曲流河床,又称蛇曲。 此时每个曲流弧的弯曲率都很 大,平面形状几乎成环形。上、 下游曲流弧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靠近,成为狭窄的曲流颈。洪 水时,曲流颈被切穿,开辟出 新的顺直河床,这就是自然裁 弯取直。以后流水只经新河床, 原来的老河床成了静水湖泊, 形如弯月或牛轭,故又称月亮 湖或牛轭湖。
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
2)暴雨和洪水 3)陡峻的沟谷
泥石流类型
(1)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2)按照引起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冰川、暴雨、地震泥石流 (3)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地貌特点
源头和上游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 中游地段——大多表现为峡谷。 下游地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影响其下游地貌发育——如阻塞河道,形成险滩或暂时性断 流成湖等
第三节 流水地貌
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 坡面流水——坡面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沟谷流水地貌 河流流水——河流地貌
一、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的方式有三种: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 垂直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形式:
滑动、滚动、跃动,悬浮状态 河流地貌的类型:
河谷、河漫滩、三角洲和洪积扇、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
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 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阶地。 特点:阶地表面常遗留昔日谷底或河漫滩的沉积物;
高出现今洪水期水面。
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出现多级阶地 阶地级序通常由下向上标记,低阶地形成期较晚。 研究意义: 不仅反映河流的发展史,也反映了区域的古地理环境。
流堆积前缘陡坎处。具体划分为三段:
(2)三角洲类型及其发育
按生成的主要作用力: 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 按其形态特征差异: 鸟足状三角洲 尖头状三角洲 扇形三角洲 多岛型三角洲
1) 河流型三角洲: 它发育在河流作用力较强,来沙丰富的河口区, 主要有二种:扇形三角洲,二是鸟足形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平面形态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
下蚀作用可形成“V”字形河谷(下图A), 侧蚀作用可塑造出谷底宽平、横剖面呈槽形的河谷 ( 下图 B) ,如果二者同时等量进行的话,可以形成 不对称的河谷(下图C)。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