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学校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九班级姓名科目历史制作人审批
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课前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并思考课文P73页“思考与讨论”和试完成课后“参与园地”练习。
二、学习目标(1—2分钟)
1、了解和掌握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后果,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过等内容。
2、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启示的讨论,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3、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10分钟)
1、认真看书,注意结合目标圈划、标注知识要点。
2、依据导学案再次读书,独立完成导学案。
1、苏联建立的时间:
2、列宁为恢复国家经济而采取了政策,多种经济并存,取得良好效果。
3、斯大林建立体制,使苏联成为工业大国,但也有很多弊端。
4、经过改革,改革,均未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
四、合作探究与检测(20分钟)
(一)东欧剧变:
1、什么叫东欧剧变?其实质是什么制度转变为什么制度?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
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后,政治版图有哪些重大变化?(P72页)
3、结合71页阅读广场,你觉得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P72页)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1、从经济上、政治上、外交上列举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并(结合73页小字部分)思考会带来什么后果?:
2、列举苏联解体的步骤:
①加盟共和国的独立;②新联盟条约的签订;③“八·一九”事件。
五、当堂练习(13—14分钟)
1、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即“参考园地”第2题)
苏联解体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但是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处在苏联内部,真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
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①走社会主义道路要符合本国国情②不能照搬别国的成功经验。
③要想进行社会改革,首先要进行经济改革。
④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⑤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
3、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了解一下它们目前的发展状况。
中国,越南,老挝,朝鲜。
古巴。
除了中国外,其他的几个应该说都很落后。
4、P73页“思考与讨论”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
苏联瓦解的开始。
(四)达标测试(选择题)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解体表现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没有前途
3、下列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否定和谴责斯大林 B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的相同之处有()
①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③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④引起国家的混乱和政局动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个领域()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
6、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苏联政体是()
A无党制 B一党制 C两党制 D多党制
7、八·一九事件后得以控制苏联全局的俄罗斯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普京
8、苏联解体的标志是()
A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B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八·一九”事件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9、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大国。
下列关于苏联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D存在时间为1917年---------1991年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我们一起解决。
我的收获(知识建构、感悟、学习方法、课堂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