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4题二三测试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4题二三测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反馈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6分,每题2分第4题4分)1.下面句子中加线字的读音正确的是A.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zhànB.明月不谙离恨苦ānC.潦水尽而寒潭清 liáoD.睢园绿竹suī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王维被人称为初唐四杰。

C.柳永,(?-约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了很多慢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D.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风哀婉凄凉3.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名句,表明别后冷落凄清之感,写出一种典型的怀人境界,“杨柳岸”明写眼前景暗写别后情,含蓄而有余味。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候,也不止烘托悲苦凄凉气氛,更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是直间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姜姜惨惨戚戚。

”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法,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的悲哀、孤独、寂寞、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4.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两项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

”中的“襟”“带”都是意动用法。

B.“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的“新停”是“刚刚停止”的意思。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可解释为“总共”的意思。

D.“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暂”是“暂时”的意思。

E“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怎生得黑”是“为什么生长得这么黑”的意思。

F“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下”是使动用法,使……放下。

5.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相同的一项是()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D.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7.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理解与鉴赏(一)(15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8.解释划线词语(2分)初歇竟那堪纵9、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4分)1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5分)11.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6分)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8分)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4.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答:15.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分) 答:16.(6分)(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答:三、名篇名句填空(5分)18(1),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2)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3)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四、作文(40分)19阅读下面这首词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展开想像,扩写成一篇隽永优美的散文。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片鸥鹭。

必修四第三专题反馈测试题答案1. C2.B3.C4.DE5.A6.C7.C8.刚刚停止;竞然;哪里忍受得住;纵然。

9、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10、白描手法;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11.“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