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 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 《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 《青天在上》、《收田财》、《走上新路》、 《解约》、《不幸》、《陈奂生上城》、《79小 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 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 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 年小说集》、《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 记》、《钱包》。
二、改革文学的理解要点:
1.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进程作出迅捷反映和描写,就连 长篇创作也努力与时代同步。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张洁的 《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 《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鸡窝洼 人家》等作品。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与社会。或者从正面描写 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及冲突;或者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变 化入手,透露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 冲击;或者从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尺度等方面表达 人们对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1.高晓生延续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么?
2.谁在书写农民:知识分子立场还是以农民 意识来书写农民?
3.文学与实现、历史、时代的关系:怎样书 写,如何表达?写史诗的欲望?
第三节、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
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 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 视的创作潮流。
这一时期的“伤痕小说”创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有表现“文革”所造成的家庭悲剧的《伤痕》(卢新 华)、《枫》(郑义)等,表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肉 体折磨和精神戕害的《我是谁?》(宗璞)、《啊!》 (冯骥才),也有表现“文革”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心灵创 伤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刘心武),《最宝 贵的》(王蒙),还有表现知青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和不幸命运的《在小河那边》(孔捷生)、《蹉跎岁月》 (叶辛),表现十年动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的摧残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月兰》(韩少功), 以及表现“文革”期间监狱“大墙”内的生活和斗争的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神圣的使命》(王亚 平)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文革”进行了彻底 地批判和否定,在社会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社会效应, 并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蒋子龙与《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1941- 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北沧州人。当过工人。1960年参军。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复员回原厂工作,历任生产 组长、厂长办公室秘书、车间代主任。1976年发表短篇小 说《机电局长的一天》,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79年 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此后,《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分别获 得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拓者》、《赤 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分获1977-1980、1981-1982、 1983-1984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蛇 神》、系列小说《饥饿综合症》等。
陈奂生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以陈奂 生在变革时代的一系列经历来探讨改变国民性问 题。其作品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 术》、《陈奂生出国》等。陈奂生性格也是李顺 大(《李顺大造屋》)、江坤大(《大好人江坤 大》)、刘兴大(《水东流》)、朱坤荣(《泥 脚》)等跨入新社会的旧式农民的共同性格,是 作者为探讨国民性塑造的典型性格。
四、刘心武与《班主任》
刘心武(1942- )原籍四川省安岳县,生于成都,1950年迁居北京。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教 师和班主任十多年,后调任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 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5年出版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 此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班主任》、《绿叶与黄金》、《如意》、 《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王府井万花筒》、《5.19 长镜头》,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栖凤 楼》,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以及红学著作《红楼三钗之谜》 等。其中,《班主任》(1977)和《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分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1985)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90 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期蔚为高潮。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 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 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柯云路《新星》;贾平凹的 《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 月》;林斤澜的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何士 光的《乡场上》;
解读刘心武的要点 一是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
身边的世相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和作家的敏感; 二是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 的胸怀; 三是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 以写实风格对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第二节、改革文学
一、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于70年代末开始出现,80年代前半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这场论争是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有关“歌 德”与“暴露”,有关“写真实”等论争的延续。它在文 艺界、思想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的影响已不仅限于文 学创作,还触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这次争论,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伤痕文学的几个要点 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2.呼唤人的出现,呼唤人道主义
短篇小说《班主任》 (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是刘心武小说创 作的一次突破,也是新时期文学对“文革”话语的首次突破。作品打 破了“路线斗争”的模式,以伤痕人物形象轰动文坛,警醒世人。小 说本身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它不过平实地描述了班主任 张俊石老师教育中学生的几件小事。作者也许意在正面肯定张老师敢 于接收曾被拘留的“小流氓”学生宋宝琦,并引导全班同学正确对待 落后学生的做法。张老师显然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优 秀班主任的形象。但是引起评论家特别注重的却是并非主角的谢惠敏。 这是一个当时的“好学生”典型,她纯正朴实,严于律己,担任班上 的团支部书记,工作积极,不谋私利,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 大热天也不肯穿裙子,把“小流氓”宋宝琦视为斗争对象。可是谢惠 敏与宋宝琦的共同误区是都把小说《牛虻》当作“黄书”。他们从精 神的蒙昧中走来,还带着尚未意识到的“内伤”。作者的敏锐之处就 在于发现了谢惠敏这个典型。谢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在“文革”的异常语境中,人们的思想都不可抗拒地被僵化,精神营 养匮乏,思想方式简单,“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 执,纯朴和荒谬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曾经是一种普遍 的状况。然而在“文革”之后,再来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就令 人震惊了。
3.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 的“当代英雄”,如乔光朴(《乔厂长上 任记》)、郑子云(《沉重的翅膀》)、 李向南(《新星》)等;此外,还通过冯 么爸(《乡场上》)、陈奂生(《陈奂生 上城》)、王才(《腊月·正月》)等各色 人物,写出了改革浪潮对人的影响。
4.不少作品存在着矛盾冲突简单化、人物塑 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
二、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伤痕小说”是写真实的吗?“伤痕
小说”是“暴露文学”吗?文学作品能写悲剧吗?这些问 题在今天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但当时却把这些问题当作很 重要很严肃的文艺问题来展开论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的文坛仍然延续着长期以来的“左”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 评。有些批评者认为,“伤痕小说”是五、六十年代“写 阴暗面”的“暴露文学”的复活,是“向后看”的文学, 是“用阴暗心理看待人民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会使人消沉,影响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斗志。他们把一 批揭露、控诉、批判“四人帮”的文艺作品都称为“向后 看的文艺创作”,并认为这类创作同当时提出的“团结一 致向前看,团结一致搞四化”的号召很不协调,主张应当 “提出文艺向前看的口号,提倡向前看的文艺”。
《乔厂长上任记》率先奏响改革的时代主 题。改革和反改革的冲突后来成为一种情 节模式,影响许多“改革小说”。
用笔如椽,浓墨挥洒,大刀阔斧,不事雕 琢,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但理胜其 辞和质胜其文则不免于粗犷中见出粗疏的 一面。人物塑造上的单纯化和理想化,则 有碍充分揭示性格的复杂性。
四.高晓生与陈焕生系列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
卢新华的《伤痕》发表在1978年8月11日的 《文汇报》上,作者由1978年的除夕夜开始 倒叙,描写了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 以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当她1978年 除夕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她未能
最后见到母亲一面,这在她的心里留下了
难以抹灭的伤痕。小说最后写到王晓华在
母亲灵前的控诉:“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 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反思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建国以来的重大 事件和“左”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等;残余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 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银杏树》、叶蔚林的《蓝 蓝的木兰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对党和人民 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的《月食》、 王蒙的《蝴蝶》等;对扭曲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反省 和剖析,如陆文夫的《井》等。“反思文学”的主题取向 大多是对民族的现状和历史所作的历史评价和理性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