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小说(二)第一节:寻根文学一、文学的寻根: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
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
分为“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1、作家简介:2、人物:王一生: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
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
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
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
(陈思和教程P238)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三)第一节:市井小说一、时代背景: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
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二、代表作家分析:(一)汪曾祺: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
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
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2、《烟壶》分析:(1)故事情节:(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
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
(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
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1、简介:教材P115面。
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
一是文化的劣根性。
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祖宗至上。
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
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第一节:先锋小说一、发展概述: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教材P192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P193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
P194《《冈底斯的诱惑》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
(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
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
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继死亡,温暖的感觉。
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
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
P303《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
(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
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
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
《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4、人物符号化。
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
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八十年代的新诗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九叶派诗人、右派诗人。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表达方式。
四、代表:(一)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P72 。
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艾青:作品P141面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特点:教材P142——143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