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古书注解的名称: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后来就是注解。
注:古书难懂,需要解释,故“注”成为训释的通称。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也叫“正义”。
(疏可以叫正义,正义不可以叫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或集注: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古书的术语:形训: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的方法,把字形结构分析和释义联系起来。
声训:通过声音关系(即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的方法。
义训:是指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
这种释词方法是使用功能最普遍的方法。
它可以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去解释。
通句:通释全句。
解事:讲解事实。
评说:有一些注解、注释,除对正文进行说解疏通外,还加上注释者的评论。
反切:一种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
反切规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定清浊,下定四声。
释义术语: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解释词义的,主要用来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在释词方式上是所释意义在前,被释词放在“曰,为,谓之”之后。
谓:这个术语主要是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采用上它,被释词放在“谓”之前。
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犹: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声训术语: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注音术语: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有时“读若,读如”也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十三经注疏》:1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2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注本:《墨子》:清末孙诒让《墨子间诂》《老子》:魏王弼《老子注》、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老子章句》、今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庄子》:现存郭象注本十卷,唐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今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荀子》: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今梁啟雄《荀子简释》《吕氏春秋》:近人许维遹(yu第四声)《吕氏春秋集释》《韩非子》: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今梁啟雄《韩子浅解》《史记》:最通行“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汉书》:东汉末年,服虔、应邵给其作过音义。
唐颜师古的注本和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古书的特殊读音:一、古今字的读音古今字是表示同一词义而古今形体有异的字。
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如:要/腰、益/溢、然/燃、孰/熟、反/返、坐/座、取/娶、辟/避、舍/捨、竟/境也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它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如:共/供、莫/暮、责/债、弟/悌、说/悦、女/汝、知/智、暴/曝一般的处理办法是:少数使用该古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大多数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例如:说/悦、责/债、共/供、女/汝总原则:除约定俗成的外,一般按今字的读音读。
二、通假字的读音一类是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辨/辩、常/尝、早/蚤、燕/宴另一类是通假字和本字的现代读音不一致,例如:亡/无、有/又、归/馈、能/耐一般的处理办法是:绝大多数读本字,只有少数通假字仍依它们的现代读音来读,例如:1.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溜”通“霤”,但读liū。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干”通“涧”,但读gān。
后一种情况是约定俗成的。
三、读破(破读)读破是利用字词的读音变化来表示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这种读音变化主要是声调的变化,即四声别义。
其次也有利用声母的变化来表示,如“朝”、“见”、“乐”。
读破所造成的字音变化,有的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如:好/好、恶/恶。
但大量的读破音没有被现代普通话所继承,如:妻/妻、土/土。
处理原则:沿用到现代普通话中的读破,应该遵从。
不为现代普通话所继承的,可以按照一般的习惯:古书中出现颇多的,一般遵从读破音(王/王);其它一些字,则一般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养/养)。
四、专有名词的读音古书中一些专有名词的读音很特殊:1.人名和称号:皋陶、尼父、龙且、郦食其、亢仓子、区冶、可汗、单于、焉提、曹大家。
2.地名:於陵、会稽、东阿、六合、台州、天姥山、华不注、乌氏、镐京、费3.国名和民族名:龟兹、大宛、月氏、高句丽、身毒、吐蕃、且末、先零4.物名5.官职名这些读音人们习惯上保留着,应该遵从五、连绵词的读音连绵词有同义异形的特点,其中有些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有别,造成了一些特殊的读音。
呜呼、於乎、於呼、恶乎、乌嘑彷徨、方皇、仿徨逶迤、委蛇、逶蛇、逶夷、威夷匍匐、蒲服、蒲伏、扶服婀娜、猗傩、阿那原则:读连绵词原来的读音。
&中古时期声韵调:1 我们推究中古汉语的声、韵、调,可以依据隋、唐、宋时代人们所编制的字母和韵书。
2 字母和韵书的产生,是依据反切。
3 守温三十六字母4 声:就是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5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6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7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8 按照各个韵目,类聚反切和被切字,以为诗文押韵查检字词之用,就成为韵书。
代表:《广韵》206韵(以隋代陆法言《切韵》为基础)。
金代平水人刘渊编《诗韵》(《平水韵》),共106韵。
9 韵图,又叫等韵图。
具体说就是36个字母与206韵结合起来。
10 调类: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又依据声母的清浊各分为二。
)11 大致中古清平归于普通话阴平、浊平归于普通话阳平,清上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话上声,去声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话去声,清入归于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浊入归于普通话阳平和去声。
12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分到平、上、去三声中)。
&近体诗、古体诗的特点: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骈体文的形成:1 骈体文又叫“骈俪文”、“骈偶文”、“骈文”,它是和古代散文(简称“古文”)相对而言的。
2 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是在唐代提出来的,韩愈、柳宗元在倡导古文运动时,把讲究骈偶的文章称为“时文”、“今体”。
从晚唐开始,根据骈体文的用字特点,又把它称为“四六”或“四六文”,从宋代到明代,一直沿用“四六”这个名称,到了清代,才出现“骈体文”这个名称。
3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取代了。
4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比较大的影响。
5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三方面:语句方面的特点:骈偶和“四六”;语音方面的特点: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和藻饰。
6 骈体文追求形式美,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的产物,以辞害文,没有生命力,最终被淘汰,但也有一些好文章流传下来。
解答6、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1)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
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2)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去、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
)2) 、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出韵”,不许邻韵通押;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也可以换韵。
(3)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粘”、“对”、“失粘”、“失对”、“孤平”、“拗救”、“三平调”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
唐以后的古体诗分为纯粹的古风和入律的古风两种。
入律的古风与律诗的区别主要在于(1)句数不定;(2)平韵与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
(4)近体诗中间两联规定要用对仗。
首联、尾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
律绝一般完全不用对仗,也有首联用对仗的。
近体诗的对仗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流水对”、“借对”古体诗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对仗不求工整,不避同字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