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

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

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篇一: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活动意图:自信是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要素之一,它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保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开展了此次活动《我自己来》。

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表达、表现的机会,引导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对自己的成长充满希望、树立信心。

活动目标:1、知道正确穿衣方法,用绘画形式大胆表现。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1、画纸、记号笔、蜡笔。

2、《我自己来》2张图片。

教学重点:培养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实践教会学生穿衣要领。

活动过程:一、导入情景我自己来1、(图一)介绍小宝。

他叫小宝,也是中班的朋友,和你们一样大。

一大早他准备去上幼儿园了,妈妈说我们来给你洗脸吧,宝宝说:不要,不要,我自己来。

2、教师画一个大大的脸蛋洗脸的时候要把什么洗干净?小结: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要洗干净不要有遗漏哦。

二、师幼示范,表现宝宝正确穿着。

1、观察表现穿着上衣(1)妈妈说我来帮你重新穿吧,小宝说:我自己来。

小宝的衣服穿的怎么样?(区别正面和背面。

)小结:衣服的正面有拉链,有纽扣,还有图案和口袋。

(2)衣服应该怎么穿?(由一位幼儿示范,帮助小宝穿着上衣)2、穿裤子(1)穿好衣服小宝又开始穿裤子,妈妈说我来帮你重新穿吧,小宝说:我自己来。

小宝的裤子穿的怎么样?(区别正面和背面)小结:裤子的正面有口袋,拉链,纽扣和图案。

(2)裤子应该怎么穿?(由另一名幼儿示范,帮助小宝穿裤子)3、穿鞋子。

(1)穿好裤,就能出门上学了吗?鞋子应该怎么穿?(由一名幼儿示范,帮助小宝穿鞋子)小结:鞋子的搭配朝外摇摇头,不要点点头.三、幼儿操作把我们穿衣的本领画出来,秀一秀!1、小朋友都长的很可爱,脑袋要画的大大的.2、任选服装,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现各种服装的功能:可以画一画已经学会的穿衣本领,想去学一学的新本领也可以画一画;3、用一种颜色蜡笔轮廓勾边。

四、欣赏穿戴整齐的自己1、以我会穿我把衣服的图案穿在正面的方式介绍各自穿衣的本领。

2、对照自己的本领,以我也会我把裤子的拉练穿在正面的方式呼应。

活动反思: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

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活动中多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

幼儿通过本次的活动,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了较好的认识。

【篇二: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让我自己来吧》反思上星期去延昌参加了南区的思品教研活动。

在两星期之前就准备好了这节课,在这之前在自己的学校里试教了三次,也把预设课堂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一地进行了落实。

心想这样去上,虽然不敢肯定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但一般来说应该不会太惨的吧!就这样,怀揣着紧张和激动踏上了讲台。

一开始,我照着我的设计一步一步地进行着,随着课的进行,活动的增加,的情绪是越来越高了,解鞋带的、脱鞋子的、闻鞋子的、爬桌子的……到最后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了。

这是我完全意想不到,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让孩子们静下来,静静地听我说,但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们还是我行我素。

真的是黔驴技穷了,幸亏救命的下课铃响了,课的任务也没能完成,我也只能在无奈之中匆匆地结束了这节课,一脸的沮丧灰溜溜地下了讲台。

课后坐在凳子上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怎么会是这样的,到底是哪些环节出错误了。

当了十年的老师,连课堂纪律都无法控制,真的好失败呀!活动结束后,在交流中,负责思品的张文静老师帮我解开了这个谜团,我也从到了许多。

一、学会主题的解剖无论是思品课还是其他学科,其每一篇课务的安排都会有一个主题目标,所以每拿到一篇,我们首先得确定他的主题目标。

《让我自己来吧》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三个主题。

这个主题的教材分三个部分:“让我来打扮自己吧”、“让我来管好自己吧”、“让我来当小帮手吧”。

他的主题目标是安排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将一年级学生每天面对的穿衣、洗漱、整理学习用品等作为学习的内容,及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做事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关心体贴父母长辈的情感。

围绕着这一总的目标,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确定三个子目标。

并使三个子目标紧紧地围着总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层层展开,使每一个目标都能扎实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第一部分“让我来打扮自己吧”为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学会自己动手打扮自己,并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信念。

因此将一年级学生每天面对的穿衣、系鞋带等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采用儿童喜爱的赛一赛谁的衣服穿得最整齐、边唱儿歌边扣扣子、当当小镜子帮同学照照,学学老师上台来示范等的活动,目的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尽情地感悟,也有效地进行行为练习,学会自己穿衣和系鞋带。

从总目标到这一子目标,层层展开,条理清晰明确,每一个活动也都指向了每一活动目标,应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却现上述的问题,原因是因为我在设立目标时忽视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情。

二、学会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因为对学生真实情况及心理特点的不了解,我没有考虑过现在的孩子到底会不会穿衣或穿鞋。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家庭环境的优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很多父母对孩子是百般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行动意识欠缺了。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我们的家长事先一一代劳了,逐渐地让丧失了这些基础活动的权利。

从而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这些事情不用自己做,也不愿去做。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应该在确定目标时更进一步,就是要激励他们自己做事的兴趣。

但我在确定目标时没有考虑到的,我只知道要教会他们穿衣、穿鞋,殊不知他们都会,只是平时没在做。

由于目标把握得不正确,让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了兴趣,留我一人在上面声嘶力竭地说,他们在下面热火朝天地玩。

通过这一次活动,我明白新课标一再强调的要以生为本,并不是单单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之前,我们还更应该清楚我们的孩子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该给他们什么!三、给孩子一个活动的空间1【篇三:我自己来生活教案反思】活动设计背景随着小班幼儿对环境的熟悉,我们对孩子早晨的入园和放学后的离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家长手拉手自己走。

这样既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也很安全。

但在利用晨间谈话、平时的个别教育,以及语言故事、儿歌的多种教育形式后,效果仍然不是很明显。

早晨依旧看到年老精瘦的奶奶背着白白胖胖的孙子从门口摇摇晃晃地往教室走;放学后,背上趴着,肩膀上扛着,手上抱着,姿态各异。

更有一些孩子撒腿在前面跑,家长在人群中边喊边追;有时还会出现孩子走散、家长到处找的情况。

看到以上这些发人深省的场面,我找到了灵感:何不利用我园的现代多媒体手段,把这些具体的、来自孩子身边的场景拍下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评价呢?使他们真正从认知、情感上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我会自己走》。

活动目标1.知道放学回家时应小手拉着大手,跟着家人有序地走出园门,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

2.掌握自己与家人走散后最基本的解决方法。

3.知道自己长大了,要自己走。

激发自己走的荣誉感。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自己与家人走散后最基本的解决方法。

2.知道自己长大了,要自己走。

激发自己走的荣誉感。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已学过儿歌《我要自己走》。

2.物质准备:几个录像片段:a.家长蜂拥着从园门口走进来;b.幼儿离园时要家人抱着、背着走;c.幼儿跟着家人手拉手,随着人群有序地走出园门;d.放学时幼儿离开家人,跑得很远,家人追也追不上;e.在幼儿园和家人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师帮忙。

3.动画课件:儿歌《回家啦》。

活动过程1.看录像导入,激发交流的兴趣。

(放录像片段a:家长蜂拥着从园门口走进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幼儿园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接小朋友的。

)放学后,家长们来接我们小朋友了。

离开教室后,你是怎样到幼儿园门口的?2..看录像分析讨论,与同伴互相学习。

(1)幼儿看制成ppt课件的录像片段:(录像片段b)幼儿离园时要家人抱着、背着走;(录像片段c)幼儿跟着家人手拉手,随着人群有序地走出园门。

最后定格在场景总图上。

提问:你认为他们中谁做得最棒?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

为什么你觉得他做得不太好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们一起对他说一说。

小结:我们小朋友已经长大了,变重了,家长抱不动我们了;同时我们已经上幼儿园了,变得能干啦,要自己走。

(2)播放儿歌,幼儿跟着一起朗诵复习儿歌《我要自己走》。

播放儿歌:妈妈,妈妈,你快撒手,我要自己走。

你看小鸟自己飞,小免自己跑,小狗自己跑,小鱼自己游,我为什么不能自己走?妈妈,妈妈,你快撤手,我要自己走。

(3)幼儿看录像片段d:离开教室后,幼儿离开家人,跑得很远,家人追也追不上。

提问:有一个小朋友,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离开家人自己一个人跑得很远。

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的表现怎样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4)看录像片段e:在幼儿园和家人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师帮忙。

提问:发生什么事啦?他是怎么做的?小结:如果在幼儿园里找不到家人,我们要回到教室里请老师帮忙,等家长来接你。

提问:老师是怎么说的?这次他是怎么和家人一起回家的?(和家人手拉手回家的。

)3.学习儿歌,提炼行为要求。

(看动画课件。

)4.回家游戏,在游戏情景中进行行为练习。

老师扮演家长来接小朋友回家,故意抱起孩子或背起孩子走,引导孩子自己说:我长大了,我要自己走。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借助多媒体,采集了孩子们放学离开教室后的情景,让孩子看看大家在离开教室后的不同表现;评评他们谁对谁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听听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做做我们一起来跟着儿歌学学该怎么做,营造出生活化的学习情景,使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得到提升。

建议: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本次活动中的录像短片,可以在家长会上播放,和家长们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育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