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与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答案:B
2.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
于是,他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
这说明当时路德( )
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答案:A
3.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4.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 )
A.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B.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D.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答案:A
5.(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伏尔泰曾指出,“如果真正的伟大乃是来自上天赋予的了不起的才能,并且能将此才能用于启发自己与他人,那么像牛顿这种千年难逢的人,就真的是伟人了!”在伏尔泰看来,牛顿的“伟大”之处在于( )
A.理论总结B.高尚人格
C.思想启迪D.崇尚民主
答案:C
6.(2018·吉林二模)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 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答案:A
7.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
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制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
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D.崇尚理性之美
答案:D
8.中世纪画家创作圣母像往往以想象中的形象为模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却以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为原型。
这一变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现实主义绘画成为风尚
B.宗教色彩日益淡化
C.人的主观想象受到限制
D.审美观念逐渐世俗化
答案:D
9.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
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
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答案:C
10.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答案:D
11.某同学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做了下图所示的读书笔记,对此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
B.伽利略实现了对数学和实验理性的综合运用
C.古希腊哲学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D.希腊哲学传统和近代工艺传统的结合催生了近代科学
答案:D
12.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
下列作品与材料中的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
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
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
(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
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作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作《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10分)
答案:(1)内容:法律要与国家的自然形态、生活习俗和政治制度等相适应。
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了启蒙思想的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原则,也确立了适合美国地域辽阔等国情的联邦制原则;法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后,最后在1875年颁布宪法,用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共和制,既实现了现代民主,又适应了当时法国传统势力较强的国情。
(其他符合史实和题目要求的答案亦可)
(2)创新:孙中山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思想,提出把监察权(或弹劾权)从立法权中分立出来;把考试权(或选官权)从行政权中分立出来。
评析:进步性,在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点相结合;局限性,没有看到政治体制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对当时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认识也不充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
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
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
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觞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答案: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角度一: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体现了精神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二:近代欧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人们享有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三: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即科学革命),破除了迷信和盲从,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不仅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冲破了自然对人类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物质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角度四: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兴起和发展,通过技术革新,使工业布局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物质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说明:任意两个角度即可)
总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近代欧洲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