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新闻作品写作分析(记暑期实习报告)新闻作品有很多类别,诸如民生、时政、军事等等,这些见诸于报端的各个栏目或版面。
暑假期间,我主要在科技日报实习,专攻于写作科技类新闻,所以便从中总结一些写作技巧或者经验。
实际上,在我接触或者完成的新闻作品中,大都分为消息、专稿、约稿、专访、内参等等几类。
消息多为千字以下的通讯报道,专稿和约稿较为长篇,并对于事件附有一定见解。
其中,最为严格的当属内参。
如若根据写稿的对象,则可以再细分为科技类事件、政策解读、地区科技发展、企业以及人物,其中,以人物为主的稿件尚未接触。
首先,无论什么类型稿件和报道对象,其写作内容都会一些共通点(仅限于科技类)。
以下,我将会一一分析具有共性的写作特点。
其次,由于科技类新闻多为会议新闻,所以鲜有专门的采访,素材多为会议通稿以及相关报道。
素材很重要。
最后,说到科技新闻,似乎对于记者的要求也偏向理科生、理性思维。
但是,我想说只要有新闻理想、专业素质和吃苦耐劳心细的品质,谁都可以做得好。
实际上,本实习报告是对快速上手或者完成科技类新闻的写作概述,其中诸多观点是来自于实习经验,并不能作为一条标准,谨记。
一,消息类写作作为最常见的稿件类型,掌握消息的写作十分重要。
当我们进入会议前,手上会得到一份通稿。
通稿对于我们来说是了解新闻事件的基本资料,所以必须细读。
一份通稿通常1-3页纸,字数多为2000以内。
拿到通稿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筛选出有用信息,何谓有用信息?要做到抓住关键字。
如果在通稿中看到诸如“第一次”“首次”“率先”等字眼,就要务必留意,因为这是新闻事件新闻性的所在;也是可以拿来做标题的内容;更是吸引眼球注目的点。
比如“上海交大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为了证明这条新闻的价值,副标题为“每年可使全球近百万病人免于死亡”。
虽然,实际上当前只有非洲等一些贫困的国家才会患疟疾,用到青蒿素,但是非洲的百万病人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能因为事不关己而忽略此项重要信息。
当我们参加的会议越多时,会发现有些通稿乏味无聊。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的应对方法是在看完通稿后,自行挖掘其中可以吸引读者的点,并且可以就这一点在参会时提问。
比如在“全民科普‘盛宴’在上海‘开席’”一稿,其实通稿通篇为活动主办方、活动内容和意义等。
而我从活动内容中挖掘我想要的内容。
于是,在会议进行到记者提问阶段,我就问“4D电影”活动有什么吸引人的电影么?于是主办方当场让负责人给我解答,并且提供了一份电影的详细名单和描述,最终我在消息第一段便写到“美丽的珊瑚礁、深邃的海底峡谷、消逝的亚特兰蒂斯古城、诡异的百慕大等等,是否勾起了你对深海的向往呢?”会议情况各有不同,但是写作原则是一样的:标题吸引读者,导语(虽然很短)吸引读者。
而我们想要做一个消息作品,(尤其是千字以下的消息更要求精悍)只要内心怀着这样的写作原则,挖掘趣闻还是不难的。
尤其是新闻类作品难以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加倍努力去挖掘吸引人的点。
二,专稿、约稿的写作专稿和约稿都可以理解为2000字以上的长篇新闻作品,不同的是专稿要近期完成,而约稿可以有很长的准备时间。
对于日报来说,效率尤其是高效率高质量更是重点要求的。
所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新闻素质:准备材料和把握材料的能力。
对于刚刚接触新闻写作的同学来说,这两种能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材料的把握、理解。
为什么这么强调?因为两千字里面几乎1500字会是材料内容,而我们的工作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500个自己写的字来组织材料。
实际上,如果对于一个新闻事件,100%做到都是自己写的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事实依据。
最好的新闻,莫过于能让读者通过你组织的材料看到材料背后的含义。
这是此类稿件写作的要求也是写作时需要掌控的原则。
这里我以《“深加工”开启都市农业新模式——上海现代都市农业新方向探索》一文为例。
此文的写作背景为我走访(农科委安排)两个都市农业典型事例。
导语部分,我这样写道“上海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犹如在钢筋水泥间绽放的一朵奇葩。
一提到现代都市农业,上海市民的心中就刮起一阵田园之风,五颜六色的辣椒、100斤重的南瓜、多彩的番茄只是冰山一角,上海本地农业稳定了城市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创生态亮点已成为共识。
市民不可或缺的绿叶菜90%靠自己解决,同时,耕地亩均效益接近5000元,为农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短短的几行文字,却是在一篇近5000字的别人的专稿中总结和引用的。
事实上,别人用5000字解释了导语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小博大”的上海都市农业。
一方面,我们要先总结,另一方面要引起兴趣,所以老调重弹,提到了五颜六色的番茄和100斤重的南瓜。
为了彰显上海都市农业的本质作用,于是段末提到了切实的经济效益。
很多情况下,大稿件的导语都要非常凝练,并且凸显出大局特色。
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所以要借助前人的肩膀。
这很重要,所以必须要学会阅读材料。
其后,便要进一步吸引读者和挖掘我们要写的新闻点,“一对矛盾的解决也引起了新的矛盾。
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农业’,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在2300万上海人口面前,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建树?还将给农民开启什么新的‘收益模式’?”一段也紧接着呼之欲出。
因为采访不同的两家企业,所以对于文章的总体分段来说十分容易:清美和青扁豆企业。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就一个新闻事件分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你的写作思路和立意思考。
这也需要写作前对新闻事件的材料有着足够的了解和准备。
比如我在写长宁区建设“智慧高地”的稿件中便分了三段,一是首先铺一道信息化之路,二是构建信息化产业,三是机制铺地“智慧高地”的建设。
对于这样分段的思考,一方面来源于各种各样对长宁区“智慧高地”建设的解读文章,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思考。
事实上不难理解,“智慧高地”首先需要基础,再是产业,而将科技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是机制。
详细内容可见文章。
总而言之,做好了准备再写作是必由之路。
上面我说到了分段,接下来会有两种情况,一是清美作为一个豆制品企业,写无可写。
对于这样难以深挖的新闻,又如何写出新闻味?这需要从材料中思考。
在清美一段,开篇我便阐述了我想要说的问题:清美作为豆制品龙头企业,它整合豆制品小作坊脏乱差的作用。
其中,我引用了采访的总经理的话:“曾经有一位质量监督局局长告诉家人说他不吃豆制品。
”清美总经理左龙武这样告诉记者,“小作坊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前店后厂。
”这样的内容是吸引人的。
但是,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引用别人的话。
采访过程中会有千百句话,哪句是有用需要用标准来把握。
这个标准很简单也很受用:这个话有没有独特性?换做别人也能说这样的话吗?如果能,自然是无用的,如果不能则可以大胆引用。
引用具有独特性质的话是最简单的阐述观点的文字,也是前文提到的用简单的时间阐明立意的最好方法。
实际上我在约稿《启明星,点亮青年科技人才自由探索之路——创新人才机制系列报道之二(软科学专栏)》中就大量使用了别人说的话。
这里要说明两点问题,一是话语来自于采访,需要用心理解别人说的话,也要通过自己的新闻敏感来把握别人的话。
二是,很多情况下没有采访,那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材料来总结别的稿件中所使用的话语。
比如在“启明星”的稿件中就有很多引用的话来自于市科委给的一份材料:启明星30周年庆,上面有诸多通过启明星资助项目走出来的科学家所说的话。
但是无论如何,别忘了一点:这话有没有独特性?换做别人还能讲出这样的话吗?言归正传,在清美那一段,紧跟着我写道“豆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称,未来10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但是,几十年来,中国的豆腐产业并未如期走出国外。
”事实上,通过这两段我已经把我要写的内容已经做好了铺垫,剩下的任务就是通过纪实来解决这两个段落提到的问题。
到了红刚青扁豆企业后,我发现想要写好更不容易,因为本身写该企业总经理事迹的事情已经很多了。
所以我得找到一个立意点。
于是通过采访,我了解到,未来这里可能会开一个“青扁豆花节”。
这样,一个立意就出来了。
事实上,我在稿件中也提到了红刚青扁豆的综合概念:当上海市民在餐桌上享受青扁豆的鲜嫩肉质时,不一定知道,这些青扁豆其实“源自”一位年仅26岁的“扁豆姑娘”王黎娜之手。
两年前,她辞去某银行的工作,回到浦东农村专心经营青扁豆。
在工作中,王黎娜开创了“农产品银行”结算中心,每天农户把青扁豆交给合作社后,只需凭单据就可以领取现金。
这是本次采访最核心的想要呈现给读者,作为需要宣传的内容,还得留在其中。
而“青扁豆花节”作为一个思考的点,也是我需要展现给读者的。
所以我在开篇这样写道: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黎娜这样告诉记者。
随后她指给我们看屋外一排盆景,原来这些全是青扁豆。
细细看来,一簇藤蔓盘绕垂直的木棍,青扁豆攀附向上伸展,茂密碧绿的嫩叶散发清香。
一串串或白或紫的花正在相拥绽放,形似蝴蝶。
快要成熟的豆荚已经十分肥厚,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
记者心理盘算着,以后除了南汇桃花节、奉贤油菜花节,还可以来浦东沉浸在一片青扁豆花紫白相间的海洋。
作为科技类新闻,很难会有诸多细节的描写,不如民生新闻来得受关注,但是挖掘下去,依然是可行之路。
事实上,写科技产品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体验。
对于这样新闻点的挖掘也很容易引出思考:没人说过农产品只能拿来卖。
从做不到到做得到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从想不到到想得到,则需要一个开放的思想和长远的目光。
三,政策解读、内参政策解读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科技类新闻写作类型,因为这必须建立在对整个地区科技历史了解以及当下情况的分析、解读基础之上。
这对于同学的要求很高,也很严格。
在我写的几份稿件的过程中,比如上海建设“国际人才高地”、上海科技十年(迎接十八大专稿,暂未发稿),感觉到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
事实上,科技类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写了多少年,对于这样的稿件都难以驾驭和把握,因为每一项新的政策背后都有多于政策十倍的调研。
做好这样的稿件没有任何捷径,就是要比平时多更多的阅读量,读更多相关新闻。
事实上,写好这样的稿件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采访高层,与高层聊天。
对于初来乍到的记者来说,这样的人际关系难以建立。
所以,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方能为自己的工作平添几分支柱。
另外,内参的要求就是严格,突出问题,精练。
通常这样的工作会与编辑一道完成。
其原则很简单: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要有严格的事实依据。
四,小结做好科技类新闻写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收集、整理、理解材料。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血肉,我们的理解是框架。
相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如何做到使科技新闻具有可读性,这是难点,首当其冲的是在标题上下工夫。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想说,我们没有理科类的背景,没有文学系的文笔,但是我们有的就是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