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二
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反思一,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标要求,为设计教学策略确定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学会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这节课重在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得出实验结果。
把握好课标要求,为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指明了方向。
反思二,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
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超越课本,不拘泥于课本。
除了水分、温度、空气,如学生提出的光照、土壤、肥料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没有必要当堂指出必需条件和不必需条件,否则会框死学生的思维。
这也就是体现现代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问题性。
反思三,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的编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突出重点和围绕突破难点是个关键问题。
在学生自主研学和合作交流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时间,教师不要过多干预,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预设是否一致,为下一步交流、反馈、点拨、讲解做好准备。
反思四,合理恰当运用课件。
避免一些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简洁实用。
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环节过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
反思五,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课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科学”。
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