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质量分析及反思
为了全面了解六(7)数学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工作有的放矢,根据学校指示精神,精心设计了六年级数学期中质量测试题。
我县于2011年7月8日,对我校1---六年级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测。
六年级共监测了261名学生,测试后年级组精心组织了阅卷,并审阅了各班的试卷,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期中质量作出全面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现将六(7)班的具体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六(7)班考试数学实考人数37人,全班总分2092分,平均分80.61分,及格人数35人,及格率88.88%;优秀人数24人,优秀率66.66%,最高分98分,最低分57分。
从全年级的情况看,最高分达到100分,最低分仅只有10分。
全年级平均分为84.96,年级平均最高分87.61分、平均最低分84.75分,最大平均分差4.68分,其中有2个班平均分超过了85分。
二、试题说明
1.指导思想:
本次命题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渗透课改的理念。
坚持实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相互结合,把“双基”的考查与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考查有机融汇,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真谛,努力让考试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2.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知识点融入到试卷中,基础题依然占据80%的分值,综合性试题不偏离三年级数学下册1——4单元阶段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情况。
(2)大众化原则。
试题面向全体,贴近大多数学生的“口味”不是精英选拔式的,无任何偏题怪题,力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答题中较好发挥,并得到较满意的成绩。
(3)创新性的原则。
八道大题中每一小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挑选的,在竭诚调剂众口的同时,那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试题更是试
卷中的亮点,尽力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广开思路,着力体现测试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回顾和检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拓展延伸和创新的过程。
(4)应用性原则。
试题努力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5)导向性原则。
因为试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对他们日后的教与学做很好的引领。
通过本次期中考试我体会到数学教与学不能模式化,它也向教师们预示着,以后的教学要对学生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对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情感进行全面的培养。
3.命题说明:
按照上面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时我力求做到“三重”:(1)重基础;(2)重能力;(3)重创新。
具体地来说,在试卷中分别编制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操作完成统计、填图、计算题、解决问题这八大题型的各种形式的题目。
其中,填空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略有一些深度,概念型、理解型、应用型题目占70%左右,分析型题目占20%左右、综合探究型题目占10%左右。
同时题目内容力求做到全(知识覆盖面广)、新(增加些考查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新型尝试题)、活(考查实际运用能力杜绝死记硬背知识)。
鉴于此本次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命题时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其中知识与技能为首位。
因为只有通过知识与技能这个载体,才能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本次考试试题以体现“双基”的基本题为主,占卷面成绩的70%左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考查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都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可以看出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运算方法还是可以灵活运用。
所以,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命题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