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关键词:管理学万科战略摘要: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5 月,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
万科现有员工 16000 余人。
2007 年实现销售金额 523.6 亿元,结算收入 351.8 亿元,净利润 48.4 亿元,纳税 53.2 亿元。
以理念奠基、视道德伦理重于商业利益,是万科的最大特色。
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
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
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
本文以万科的发展结合管理学知识分析万科的模式及未来发展结构: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1.战略层次分析 SWOT2.国家政策3.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4.决策分析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1.外部环境2.波特五力模型3.万科新一步战略转型分析及预测①物流房产②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第一节,战略分析SWOT模型在这个时期,万科的企业战略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
初创时期的万达,算是一个多元化的商社,然而多远也意味着混乱,企业规模很大,但是企业的战略地位定位并不明晰,整个企业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只要有利可图的行业,万科都想去尝试一下。
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根据SWOT分析法,此时的万达竞争优势(S)为规模大,涉足行业广。
竞争劣势(W)为:①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
②面对激烈竞争不得不不惜血本,等到品牌打响,成本也上去了,这时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集团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却无法满足,各分公司被迫继续小打小闹。
③业务不稳定,企业短期赢利掩盖了缺乏长期持续发展动力的隐患。
潜在机会(O)为规模大,可以通过整合使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形成优势。
外部威胁(T)为:企业在各行业都缺乏竞争力,面临许多企业的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万达也即将开始自己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国家政策(外部)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教科仪器展销中心”,1984年万科从经营办公设备起家,87年兴办工业,88年进入房地产,90年初步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到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表面上看来,万科的业务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定位。
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创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2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党组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在将邓小平讲话的主要内容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发至全国的同时,着重指出:“去年的实践证明,要把住宅建设搞得快一点,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职工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法,把路子走宽一些”,要求“除国家、地方、企业投资建设住宅外,还要调动私人买房、建房的积极性。
要准许职工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要有计划地由国家建设一批住宅,向私人出售。
房价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期付清。
一次付清的,应当享受优惠待遇。
分期付款的,也要实行低利率,期限可为十年、十五年,不要超过二十年。
不仅新建住宅可以出售,现有住宅也可以出售”。
第三节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内部)以此为模型我们分析,万科 1984-2001 开创的项目的情况非房地产业务就“关、停、并、转”,万科开始做减法。
第三节决策评价而实施转型后的万科,则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进一步缩减多元化业务,把资源向房地产行业里的住房行业转移,形成了资源优势。
二是加快了企业转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股份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万科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投资回报期长的行业,常有现金为王的规律),让万科可以在全国大量拿地,为万科的爆发奠定基础。
而上述两点竞争力优势,在当时的市场中,少有竞争对手能做到,所以万科以企业集中后的巨额资源为后盾,大大加快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速度,也有利于在消费者中形成品牌效应。
这样一来,万科的核心竞争力就形成了。
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第一节外部环境随着楼市进入“白银时代”后,房地产利润空间已被逐步压缩。
数据显示,2004-2014年龙头房企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为37.3%,2010年后明显放缓,2014年进一步放缓至平均15%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在2013年达到13亿平方米的历史峰值,在2014年底的商品房库存面积则达到60亿平方米的历史高位,显示随着住宅开发业务达到顶峰,房地产行业面临长期拐点到来以及净利润下滑的压力。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已公布前4月销售业绩的25家房企,合计销售金额达到3172.59亿元,相比2014年前4月的3405亿元下降了6.8%。
其中,销售业绩同比上涨的房企仅有10家,13家出现下滑,还有两家持平。
第二节波特五力模型1.供应商议价能力万科得到土地的能力大不如前,不得不提的是它与万达的合作,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渐青睐商业房产,万科自己在2014年高调宣布进入商业地产,其实很早的时候已经有所动作,但是一直没有代表作或者奠定基调的作品出来,总是在探索阶段。
融资成本低带来的资本化利息的优势其他难以企及,万达各方面同万科极为相同,甚至更有土地福利优势,万达是商业地产(周转资金慢,但固定资产雄厚,也需要住宅地产快速回笼资金,所以万达也一直在综合体建公寓、住宅,依托商业圈还是销售不错的,但是终归不及万科品牌对市场的号召力),万科是住宅地产(资金回笼周期短,但无太多固定资产,注定了企业发展和融资实力,加上现在的市场大趋势,已进入平稳期,虽自也建商业,但一直不温不火),双方能合作对彼此都是互利互惠2.消费者议价能力近年来,消费者对与住房要求多方面提高,如房屋质量,小区规划,建筑水平,物管水平等,成为了除价格外的决定因素。
但总体房价偏高,但波动大,使得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提高了消费者议价能力。
3.业内竞争者亿翰智库 12 月 1 日发布数据显示,凭借 11 月单月 380 亿元的销售额,2014 年前 11 月,绿地集团销售额达到 1918 亿元,超越了万科 1911 亿元的销售额跃居第一。
在实现对万科阶段性的超越的同时,绿地领先万科半个身位,即将触碰到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的首个 2000 亿——那个不仅代表单个房企开发规模,更可以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史上的一次史诗级荣耀。
4.新进入者威胁增长率基本稳定。
5.替代品威胁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的消费方式转变,二手房市场繁荣,房子更多作为商品,空置率高,万科的替代品威胁来源于,活跃的二手房市场和租房的兴起。
第三节万科进一步战略转型物流房产从大环境来看:现在住宅地产不断受到政策干预以及其他因素掣肘的时候,在国内1、2、3线城市商业地产已经出现过饱和的情况下,现在地产领域公认的蓝海只剩下旅游/养老地产和产业地产。
而万科对于养老地产已经有所涉猎,但是产业地产还没有万科的影子,而进入产业地产领域,物流地产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为什么要进入物流地产?时机:在电子商高速发展了十余年后,物流体系的不完善越发的凸显出来,物流地产的重要性也越发的体现出来,虽然近几年物流地产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国内高标准的仓库依然匮乏。
于是不管是电商企业、零售企业、物流企业还是房地产企业都在加快扩张脚步进入物流地产分一杯羹,而现在物流地产还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再加上万科2013年的利润率首次出现下滑,现在万科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近几年物流地产租金在加速上涨,可以提供稳定的收益率。
政策:对于产业地产,政府一直秉持欢迎的态度,现在对于产业地产的政策都是十分优惠的,不管是拿地价格,还是税费等方面,而土地对于房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进军物流地产无疑可以帮助万科拿到更多廉价的土地,增加万科的土地储备,这也就难怪很多人会质疑万科进军物流地产实则是为了圈地战略:万科要做城市配套服务商,而物流网络现在也成为了城市配套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战略角度,进军物流地产是可以完善万科的战略板块趋势:现在一谈到互联网必然会谈到O2O,虽然现在不同的企业对O2O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物流一定是O2O中重要的一环,做好物流地产,万科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2013 年 6 月底,万科总裁郁亮宣布,万科要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城市配套服务商。
原因是未来十年,中国住宅需求量会稳定下来,甚至会萎缩。
它是发展逻辑的必然。
因为作为万科,过去是非常明确,万科是一个住宅开发商。
但是,即便是住宅开发商,也不可能纯粹的就是住宅。
比如说小区当中,它本身就有 6-8%的要求你配套搞的,学校、商场,甚至配套的一些小型酒店,甚至还有剧院。
比如现在,万科光宾馆就有 15 个了,因为要求配套,尤其配套做的是和住小区结合起来的。
可能作为专门经营宾馆的人,觉得这个太小,但要求配套必须来做,万科只有这样接受,按照规划这样做。
再一个像商场,万科现在平均下来每年的开工面积已经是在 1500 万平方米,那我们就算 6%(的配套),6%就差不多已经将近 100 万平方米了,那这就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一年就 100 万平方米的综合的,所以自然而然已经做到了。
已经不是一个纯的住宅开发商,要给小区做这样一个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