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
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
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
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
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
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原始社会目前出土的乐器(吹奏乐器)贾湖骨笛:1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属新石器早期的吹奏乐器。
2经碳14测定距今八千年以上,最早的一支达到了九千年,是由飞禽的肢骨制作而成。
3经过检验,能吹奏旋律为乐器。
4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
骨哨:1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中期。
2用鸟禽的肢骨制成。
吹其声似鸟叫声,这源于原始狩猎生活。
3体开2—3孔,能吹奏简单的旋律。
陶埙:1陶土制作的的闭口吹奏乐器,最早发现与新石器时期。
2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埙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埙。
距今7000年左右;陕西的西安半坡陶埙,距今6000年左右。
3形制: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外形多样,但多为圆形或橄榄形。
4新石器时期陶埙按照时间在制作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无音孔埙”,“一音孔埙”,“二音孔埙”。
5是我国原始社会出土乐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吹奏乐器。
陶角: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原始社会兼用于传递信号的工具。
发声较为粗糙,(新石器时期)。
笛柄杯:新石器时期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可演奏四个乐音,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陶制横吹乐器。
鼓:1敲击乐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出土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
2陶土制作而成,称“土鼓”或“陶鼓”也有少数是木制的。
(新石器阶段)陶寺鼓: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以树干挖空为杆,鳄鱼皮蒙面,周壁绘以彩绘,高100。
4厘米,距今约4400多年。
陶钟:陶制敲击乐器,陕西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陶钟一件。
属新石器晚期,体长方形,中空,柄实。
它的出土为我国钟类乐器的渊源找到了线索。
磬:1石制打击乐器,实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
单个石磬称“特磬”亦称“石”“鸣球”。
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石磬组合到一块就形成了旋律乐器编磬,叫做“离磬”。
2形制多样,多为上作弧形,下近似直线。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磬:陶寺特磬,通长95厘米,高32厘米。
是同类乐器中年代最早的遗物;襄汾特磬,通长138厘米是全国出土同类乐器中最大的一个。
陶响器:新石器时期陶制敲击乐器,亦称“摇响器”“响球”等;中空,封闭,体内装小丸相互碰撞发声,兼做法器。
陶铃:新石器时期敲击乐器,陶制,为低端敞口的串封闭状,体内有舌,摇之作响。
是一种色彩性节奏乐器。
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0年)——夏——乐舞《大夏》:1夏代乐舞,六代之乐之一,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它是一部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的一部乐舞。
2乐舞以编管乐器“蘥”为伴奏乐器,亦称《下蘥》。
《下蘥》九成,则表明它是一部多段乐舞。
3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脊背,表现了浓郁的劳动气息。
4在这里《大夏》的目的在于为领袖歌功颂德,而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从这开始音乐便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而失去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阶级意识。
夏代出土乐器:陶埙:夏代出土的陶埙有:甘肃酒家骨干崖出土的陶埙(1件),玉门火烧沟陶埙(20余件)等,距今3500年左右,夏代的陶埙多为三音孔,可以发出四五个乐音,具备了旋律乐器的功能。
石磬:夏代出土的石磬,有西下冯特磬,出土于山西西下冯遗址。
长69厘米,高55厘米,表面未经磨平,上部有穿孔。
偃师二里头铜铃:1夏代铜制乐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高6—8厘米左右,有舌,声音清脆。
2铜铃似瓦合形,这种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许多金属乐器造型的基础。
3它的出土标志着历史上青铜乐器时代的滥觞。
——商——《大濩》:1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2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3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出土乐器: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陶埙(3件),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陶埙得得。
1商代出土的陶埙为五音孔者居多。
2对其进行测音,能奏出十二音,安阳阴虚武丁陶埙,能在十一个音间构成半音关系,差一音能奏全十二律。
3商代五音孔埙的测音表明,在我国商代已经有了十二音的音乐实践,具备了发明十二律的音乐基础。
石磬:商代乐器中的精品——虎纹特磬1出土于河南舞阳县武官村大墓,为商代晚期遗物。
2为大理石制作,通体饰以虎纹制作精美。
3磬体上侧方有悬孔,并有明显磨痕,说明长久被使用。
4对其测音为小字一组升C,音色铜声,颇浑厚。
编磬:1商代旋律乐器,出土于商代殷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一组为三具,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天余”3测音,包含有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其他出土乐器还有:骨哨——济南大章庄商代遗址出土一支,能走出三个音;铜鼓——饕餮纹铜鼓,出土于湖北崇阳;另有种类乐器:钟,镈,錞,镯,铙,铎,以及由音高不同的铙而组成的编铙,商代编铙多为三件一组,安阳小屯妇好编铙为五件一组,目前为仅见。
上海博物馆收有执铃一件,器形奇特。
甲古文中记载的乐器:龠:编管旋律乐器,排箫的前身。
言:见于商代的一种单管吹奏乐器。
龢:小笙。
我国历史上最早能吹奏和声的乐器。
巫:古代交通(用音乐)天地神人的神职人员。
“男曰觋,女曰巫”本身能歌善舞,在商代是一种高级官员,直接参加国家大事,主管乐舞。
巫乐:巫觋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所使用的乐舞。
商代音乐所表现出的一种音乐文化形态。
内容:表现将神,求雨驱傩等,同时也表现爱情。
形式:酣歌狂舞,规模宏大。
淫乐:意为过分,漫无节制的音乐,又专指商纣王为了享乐而创作的内容荒诞污秽的靡靡之乐。
——西周——雅乐:1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在宫廷里一切符合礼乐制度的纯正,典雅之乐。
侠义指周代的六代之乐。
3雅乐后来成了与民间音乐相对应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礼乐制度:周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礼乐”以乐为载体来体现礼的这种规范,在音乐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选”。
(2)体现乐舞的使用上“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3)在不同的场合,身份的不同耀眼走不同的音乐,“乃奏黄钟,歌夫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
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业乐师的出现,相传有黄帝时的伶伦。
瞽:商代对盲人乐师的称谓,郑祖襄的老师在对其的整理中认为“瞽,夏已有之”。
瞽宗:《礼记。
明堂位》:“瞽宗,殷学也”。
商,周乐师,瞽人的宗庙,享有很高的地位。
商代音乐学习的场所。
巫,觋:善于歌舞的专职人员,乐舞的直接创作和参与者。
(商)大乐司:1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
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2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定。
3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郭沫若)八音:1周代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
2将乐器分为了八个种类:金,石,土,革,丝,木,鈀,竹。
3后来八音就成了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代称。
4:“八音”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已进入了一种成熟阶段。
晋侯稣钟:1在山西曲沃县发现的西周时期的一套编钟。
2全套编钟16件,分两组(每组八件)每钟能发两音,是小三度。
3音域跨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
整套编钟的音准性较差,“五声缺商”。
4钟体上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历史事件。
5它的出土对历史,文化,音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春秋战国《诗经》:1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作。
2全书311篇,今存305篇,或称《诗三百》,全书分风,雅,颂3各部分。
风在其中的地位很重,篇目占到了总数过半的数目。
3院士是有配乐的,可奏,可歌,可舞。
今仅存诗词。
4“风”在曲式结构上有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前加副歌,一个曲调后加副歌,两个曲调连接成一首歌曲等几种形式。
5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早已存在的一种民间祭祀文化,后经屈原(前340—前280)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