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远古、夏一、古乐舞1、朱襄氏之乐a时间:远古时期;b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c远古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经常刮大风,因而阳气过分旺盛,各种东西涣散解体,草木果实都结不成,所以士达制作五弦的瑟,用以引来阴气,安定人们的生活;d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助,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e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
2、阴康氏之乐a时间:远古时期;b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阳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c阴康氏开始致力天下的时候,阴气弥漫,滞伏而且凝聚着,阳气受到壅塞,不能按照应有的秩序运行,人民的生气郁抑而呆滞,筋骨收缩而不舒展,所以制作舞蹈来疏导它;d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助,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e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
3、葛天氏之乐a时间:远古时期;b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c葛天氏时候的乐: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一叫《载民》;二叫《玄鸟》;三叫《遂草木》;四叫《奋五谷》;五叫《敬天常》;六叫《达帝功》;七叫《依地德》;八叫《总禽兽之极》。
d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反映了人类农业定居阶段后的愿望和意识,勾画出一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e充满了精神崇拜,出现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套曲形式。
1、定义:乐器是表现某种语义的手段和工具,是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制作材料、使用背景和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打击乐器a鼓: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属于古代打击乐器使用功能和表现方式很多,多用于祭祀、娱乐、战争等;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来有了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当代音乐乐器当中。
b缶:最早是生活用具;后来借作乐器;属于古代打击乐器;目前所见实物为陶土烧制;c磬:石器时代的产物;打击类乐器;用得最多的材料是石头,所以又叫做石磬;有音高,乐音类,类似于铜声;用几个不同音高的磬变成一组,可演奏简单的旋律,称为编磬;d钟: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打击类乐器;最早是竹子制作,之后是木头,后来演变成青铜;有音高,乐音类;用几个不同音高的钟编联起来演奏,就成了编钟;3、吹奏乐器a随着先人对音乐的认识和旋律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乐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乐舞伴奏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b特点:音高富于变化、音色明亮;c舞阳骨笛我国现存最早的乐器,距今8000多年(新石器早期);出土于河南舞阳县的贾湖,也叫贾湖骨笛;用动物骨头做成;有七个音孔,音孔大小、距离一样,可以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说明人们对音高的准确有了一定的要求,对音高和管长也具备初步认识;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早在8000年前就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的五声音阶形态了;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d河姆渡骨哨出土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历史比舞阳骨笛晚一两千年;吹奏乐器,有三孔或两孔,可以吹奏简单音调;说明我国广大呃国土上古音乐文化发展不平衡性。
1、音律:研究绝对音高和标准音高,特别是音阶、结构的问题;2、舞阳骨笛的出现,说明约8000年前我国已有六声、七声音阶的可能;3、晚商时期,才有可以肯定存在五声、七声音阶,以至于半音关系的实证;4、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笛、埙类具有明确音高的旋律乐器出现,人们在长期的吹奏中,对高低不同的乐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加以归纳选择,是某些相对高低不同的乐音固定下来,连接成一定关系,产生了音阶。
第二章商、西周、春秋、战国出现了阶级对立,因而产生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音乐文化一、商1、河南河北一带地区,历经600年,四季分明,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所以产生了巫乐;2、巫乐:a产生于商代的音乐;b巫,是一种原始宗教;c特点:酣歌酒狂、漫无节制、华丽多姿、热闹非凡;3、专业乐人a巫觋:时间,产生流行于商代;是一种音乐乐人;表演的音乐类型是巫乐;是当时地位最高的表演者;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b音乐奴隶:时间,产生流行于商代;是一种音乐乐人;表演的音乐类型是巫乐;地位折中;技艺专业高超;c瞽,瞽宗,殷学也;时间,产生流行于商代;是一种音乐乐人;表演的音乐类型是巫乐;盲人乐师;从市演奏、演唱和音乐技能知识的传授。
4、乐器a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b主要是青铜类乐器,在宫廷乐舞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c乐器:编钟、编磬、多音孔的埙;d行程了一定的音列结构。
1、陕西一代,以礼为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从而制定出一定的层次和秩序,以便治理作乐;2、雅乐:a礼乐制是在西周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b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施的礼乐;c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所使用的音乐,包括歌唱、器乐、舞蹈;d特点: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严肃冗长、讲究使用规格;e规模:王的乐舞队列可以有八行,称为八佾,每行8人,共64人;诸侯6佾;大夫4佾;士2佾;王使用的乐队可以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称为宫悬;诸侯轩悬3面;大夫判悬;士特悬;礼不下庶人,平民没有享受礼乐的权利;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规定,不得违反和逾越;与典礼相配合的具体音乐形式规定也很严格;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经形成歌舞音乐、声乐、器乐等类别;f作品:六代乐舞,是艺术水平最高的器乐、声乐、舞蹈的综合艺术;黄帝《云门》、尧《大咸》、舜《九韶》、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
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散乐、夷乐(民间乐舞);四夷之乐(王朝四周各部族的。
乐舞);宗教性乐舞(天旱求雨等);房中乐(室内女人跳舞)。
《韶》:《箫韶》、《九韶》、《九歌》、《九辩》、《夏籥九成》;舜时期的乐舞作品,距今4000多年;多段体结构,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宏大,风格抒情;用箫伴奏,又叫《箫韶》;孔子称他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至于斯也;也有人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影响深远。
g总之,运用音乐形式来进行政治活动和道德教化;西周的领导者使礼和乐相结合,使音乐的社会功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渗透到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三、音乐教育a是出于雅乐的需要而设立的;b设立春官为管理礼乐的机构;c春官中的乐官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等乐官;d大司乐:是职位最高的乐官,要求以乐德、乐语、乐舞进行传授;e是成熟的制度和音乐教育体系,使贵族和知识阶层普遍重视音乐修养,把音乐看作日常生活要素之一。
大夫无故不撤弦、士无故不撤琴瑟。
这种社会习俗对后世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1、八音分类法a周代乐器曾按照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b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钟、磬、埙、鼓、琴、柷、笙、箫;c主要演奏雅乐;d历经先秦时期到汉代末年;2、小的乐器组合:琴瑟、琴箫、编钟编磬(金石之声);3、琴:a是这时期运用比较普遍的乐器;b用于合奏、伴奏和独奏;c产生了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动人的作品;d春秋时期师旷、师文、伯牙;e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者。
《高山》、《流水》两首琴曲,一直伴随音乐轶谈流传下来;4、曾侯乙墓编钟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b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c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可构成十二律半音阶;d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e钟上有铭文,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实证资料;f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已经相当丰富;五、乐律a西周以来,由于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经过长期音乐实践积累,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b分别是五声调式音阶、七声调式音阶和十二律;1、五声调式音阶:宫、商、角、zhi、羽;2、七声调式音阶:宫、商、角、变zhi、zhi、羽、变宫;宫、商、角、和、zhi、羽、变宫;3、十二律:a半音关系在商代已经出现,到了周到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b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c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d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e已经出现转调理论: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4、三分损益法:a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b以弦长为基础,生成十二律;c记载在《管子。
地员篇》中;d缺点: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e是最早的生律方法。
六、东周(春秋战国)1、礼崩乐坏a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崩溃,诸侯争霸,礼乐制度受到冲击;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c春秋末年形成礼崩乐坏;d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e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2、郑卫之音: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和地方音乐;宫廷的音乐向民间渗透;民间音乐欣欣向荣;a《诗经》:北方的民间音乐,儒家经典;内容:劳动、爱情和社会生活;特点:可诗可颂可奏可舞,有鲜明的音乐性;分为《风》、《雅》、《颂》;《风》: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是《诗经》的精华;《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为《大雅》《小雅》;《颂》: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b《九歌》:体裁是《楚辞》;原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歌曲;屈原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写成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品;共11首歌曲: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东君、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这些祭祀的歌完全没有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人间的感情;《楚辞》中还有《天问》、《招魂》等歌曲;c《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况创作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在演唱形式上用一种叫做相(又叫舂牍)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后来未见继续发展;七、声乐1、秦青:声震林木、响遏行云;2、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乐记。
师乙篇》a楚国所有人都喜欢唱歌,出现歌唱水平的三六九等,于是出现理论文章《乐记。
师乙篇》;b宽而静,柔而正,的人适合唱《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检而好礼,的人适合唱《小雅》;正直清廉而谦恭,的人适合唱《风》;c中国人善歌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d先人及时对这种现象进行总结和探索,为我们留下了认识先秦时期歌唱艺术的著作;e丰富了中国歌唱艺术的内涵,丰富了世界歌唱艺术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