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通识教育平台:原计划表,可以套用在方案中的表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科大类平台: 1.公共基础课:是多院系不同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
一般由一个院(系、部)为多个专业开设的必修课 程。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程为院系制定的必修课 程。原则上是学科门类下所属各个专业(专业代码 前4位相同)的学科基础课应一致,考虑专业特色 的差异,不同专业可略有不同。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 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与方法研究,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 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 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特点:
本科教育主体:应用型 服务面向:突出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 新建本科强调培养服务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 本科人才。 体现“就业导向、阶段需求、职业性倾向” 。 注意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调查、艺术创作、学生科研活 动、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学科 竞赛、科技学术报告、社团活 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自 主管理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 外学生所从事的实践环节活动。
第二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Leabharlann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必须占总学分的25% 指在教学计划内安排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内实践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和业界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 展” 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以技 术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通过实习、实 训、科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其职 业素养的养成。 通过产学研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 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一 线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应用型人才。 打破学校边界、课堂边界、教师边界,与社会开展广泛合作。 制订鼓励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有效合作、促进共赢的政 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 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共同办专业,共建实验 室,共建研发中心,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实习基地等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平台: 分为校级通识模块(8学分)和专业特色模块(4学
分,开放式实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等)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各专业学分分布及学分计算办法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分计算办法 1. A分布各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800学时,周学时不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平台+模块:学校的总体设计
升学 交叉专业 本专业就业
就 业、 创 业 教 育 平 台
分类培养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 实践 教学 平台
学科大类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
第 二 课 堂 素 质 拓 展 平 台
一年
一年
两年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两类。
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包括校级 通识课程及学科公共基础课实验)、实训教学、课 程设计以及包含在教学计划内的实习、见习、综合 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又分为课内实践 和非课内实践两种类型。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专业必修课:
可以分为专业公共必修课和专业方向必修课。 专业公共必修:主要指专业基础课(考研课程).各 个方向可以共享,基本固定不变。 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指不同方向的核心课程(物联 网方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针对方向而有 所区别 原计划表,可以套用在方案中的表三的必修课中
二、我校办学的定位及办学理念
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在保持和发挥师范教育特色的同时,建立以
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为主,包括法学、经济学、教育 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地方性、教学型 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增设研究生教育,大力推 进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办学模式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形成教学 科研相互促进的格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为基础 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3.22
目录
1 2 3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我校办学的定位及办学理念 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的概念 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新建”有两个含义:
时间概念上的“新建”,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 为了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经国家批 准建立的本科院校; 类型上的“新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宗旨,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科研 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主要目的 培养方式 主体能力
基础学科教育
学术能力,相关基 础学科研究能力
工程科学教育
设计能力,相关工 程学科研究能力
工程专业性教育
强调工程管理能力 和创造性智力技能 基础理论宽厚,侧 重工程专业应用性 知识
技术专业性教育
强调技术管理能力 和创造性智力技能 基础理论适中,侧 重技术专业应用性 知识
主体知识 主要特性 授予学位 适应岗位 教育类型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专业选修课:培养高度及技术应用点的扩展,对应
于分类培养平台,在大四进行,与培养方案中的分 类培养相互应。也是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要 继续挖掘和实施。 分为两大块:
公共选修模块:依托项目做综合训练,每个方向必须共同 执行,不同方向项目不同 方向选修模块:技术应用点的拓展,分为四个方向,三 个技术点应用方向,一个卓越人才素质拓展(考研学生 的专项辅导),可以与学生的自由选择相结合,即学生 选择方向时,必须明确方向并进行相互的置换。
和非课内实践两种类型。 课内实践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职业技术讲座, 就业讲座等。 非课内实践主要包括:见习、实习、军训以及目前安排的暑 期安排的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应用实践、寒假物联网智能家居 设计与实践 、物联网网络技术实践、物联网安全技术实践等。 非课堂上完成的实践环节。但必须安排在教学计划内,并且 有实践大纲、结果、考核及评价机制。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科大类平台:原计划表,可以套用在方案中的表

三、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课是加深专业基础和学习专业技能的课程。分
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 1.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 和技能的课程,是在所属学科专业中相对稳定的课 程。 2.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指为加深某专业方向的知识深度、技 能提高或特色而设立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可根据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或新知识的出现而及时更新 (可依据年度进行修订)。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 • • • 第一种类型:学术研究型大学 第二种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第三种类型:职业技术高校 这三种类型学校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 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更无社会地位之别。各种 类型都有各自的空间和特色。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强化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具备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 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条件,构建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发 展的实践教学环境,确保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技术应 用、综合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 能力,缩短学生从毕业生转变为工程技术人员或实际 管理者的过渡时间。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实验教学改革 实习和毕业论文 实践教学关键质量环节及控制节点等 管理理念制度更加突出体现服务性 教学管理队伍还需加强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类型特征
类型 特性 学术型人才 学术研究型人才 工程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 将工程原理应用于 社会实践侧重工程 管理和应用 形成或转化为社会 直接利益 技术应用型人才 将技术原理应用于 生产实践侧重技术 开发与现场管理 形成或转化为社会 直接利益 主体功能 研究发现客观规律 将科学原理转化为 并转化为科学原理, 工程原理,侧重规 侧重科学研究 划、决策和设计 不形成社会直接利 益 一般不形成社会直 接利益
•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保 障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课程体系:突出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把能力 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内 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
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 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三种类型选择
一类是成为高水平职业性技术型本科 二类是大多数朝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发展 三类是极个别高校朝学术性研究型的高等教育 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为第二类,也就是介于 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专业性应用型 本科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二、我校办学的定位及办学理念
办学思路
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 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坚持本科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人 才培养质量观,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正确处理 好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坚持开放办学,牢固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观,正确处 理好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坚持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价 值观,正确处理好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