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江海河联运发展思路与举措
文章借鉴荷兰鹿特丹港和国内广州港江海河联运发展经验与启示,提出南通江海河联运体系构建的五大举措,为南通江海河联运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标签:江海河联运;经验与启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江海河联运,即是沿江、沿海、内河各港之间,通过船舶进行转运,在中转码头通过集装箱岸吊、龙门起重机、正面吊、叉车、短途运输汽车等装卸工具进行换装(直达船无需换装),同时仅使用一份运输票据(即水陆联运货物托运单、货票)联合办理货物运输的方式。
江海河联运与单一运输方式尤其是公路运输相比,既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首先,简化了手续,采用“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等高效管理形式,可简化货主托运与结算手续,提高运输管理水平,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其次,降低了成本,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及对运输路线理性的规划设计,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再者江海河联运以更加节能、绿色的水运运输方式替代公路运输,可以有效减少道路拥堵、降低污染排放。
南通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抵黄海、南望常见,“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 型结构交汇点,具备发展江海河联运的先天区位优势。
同时,江苏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设计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也要求做大沿江沿海港口、提升江海河联运功能,增强南通区域综合竞争力[1]。
文章借鉴荷兰鹿特丹港、国内广州港的海河联运发展经验与启示,研究未来南通市江海河联运的发展方向与举措。
1 国内外江海河联运发展经验
1.1 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是欧洲第一大港,其具有发达的集疏运系统。
鹿特丹港目前拥有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装卸作业。
鹿特丹港大力发展内河基础设施建设,其以新航道为主轴,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建设挖入式港池,鹿特丹港兴建了大量的现代集装箱码头,并配备了自动化设施,很多集装箱都是“流动”转载,由海船卸装后直接运输到内河航运船。
鹿特丹港依托莱茵河沿岸完善的多式联运系统,兴建港口物流园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该港目前正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园区Msasvlakte2,由园区本部、铁路服务中心、驳船服务中心、立体交通、三角洲集装箱堆场、专用码头、近海和铁路支线服务、备用发展区以及内地公路发运点等9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
1.2 广州港
广州港位于珠江如海口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作为珠江三角西岸唯一的大型集装箱深水港,广州港南沙港区区域竞争优势突出。
广州港重视水运在港口集疏运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港区码头在建设过程中都会结合考虑江海转运码头区和内河驳船泊位的配套建设。
广州港重视与航道沿线腹地的合作,不断拓展“穿梭巴士”覆盖范围,借助发达的珠江水网和便利的江海联运条件,与周边大中小码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建设广州港集装箱干线港、物流中转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深一步推动了“珠江战略”,增强了广州港的辐射能力。
2 对南通市江海河联运的发展启示
2.1 打造高效的江海河联运通道
广州南沙港区海轮到达南沙港区海港码头后,3000吨级驳船中转可以到达珠江三角西部的云浮、中山、佛山、江门等内河港口,还可直通东部的东莞、惠州等地。
尽管连申线三级航道基本上完成了达标整治,但南通市内另外一条沟通沿海吕四港区的通扬线航道尚不能实现与沿江沿海港口的直连沟通[2],且沿海的另外两个港区-洋口港区和通州湾港区也缺乏高等级疏港航道的支撑,与沿江沿海港口泊位可停靠的船舶级别差距太大,难以发挥水运运能大、成本低的优势。
提升南通江海河联运功能,需要加大对联运通道的建设力度,建设现代化运河连通水道,形成便捷通达的水运网络。
以沿江沿海主要港区为转运结点,加强江海河联运设施建设,实现沿江港口、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之间的有效銜接,大力推进江海河联运,加快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体系、江海物资转运体系建设,提升沿江港口大宗物资江海联运水平。
2.2 建设现代化的联运节点码头
参照鹿特丹、广州南沙港口发展经验,在沿海沿江港口规划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江海转运泊位区、内河转运泊位区的配套码头设施建设,在规划层面实现江海河联运区的无缝衔接。
以港口后方腹地产业结构为依托,以应用实用技术和先进设备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化专业码头设施,逐步实现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提高港口装卸作业效率,通过港口效率的提升促进水水联运发展。
2.3 加强南通港与腹地港口的联系
加强南通港与长江中上游地区港口等腹地港口的联系,通过开辟新航线、降低税费等政策,吸引腹地货物中转,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运输服务,并提供船舶、货物、装卸、存储、集疏运等给类信息,方便客户的选择等。
2.4 制定鼓励江海河联运发展的措施政策
引导培育一批能力较强的江海河联运组织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技术基础和经济优势的联运承运企业,作为启动多式联运市场的经营主体,联合或集合货运代理等其他参与多式联运的相关企业,形成多式联运市场的经营组织网络。
通过优化保证联运船舶靠泊装卸,减免或补助中转环节费用,降低江海河联运船舶过闸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沿江沿海港口货物集疏运向水路倾斜。
2.5 大力发展内河定期驳船运输
以港口五大货种(矿建、煤炭、铁矿石、油品、集装箱)为突破,开通内河定期班轮,提高内河船舶的班次和频率,提高南通江海河联运体系的稳定性,形成快速、可靠的海河联运体系。
在海河联运市场培育初期,可以以内贸集装箱为重点,一方面通过疏浚整治内河航道,完善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大力改造内河集装箱码头、船舶及配套设施,开通内河港直达海港的集装箱驳船航线。
一方面亟需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协调内河集装箱运输相关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及运输操作规程等,规范相关方面的经营行为,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内河集装箱发展[3]。
3 结束语
文章根据江海河联运的概念和构成,借鉴荷兰鹿特丹港和国内广州港江海河联运发展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南通江海河联运发展的五大举措,为南通江海河联运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南通市提升江海河联运功能研究[R].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6,01.
[2]通扬线(海安船闸-吕四段)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厅内审稿)[R].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S].2015,03.
作者简介:毛霖(1982,11-),女,学历:研究生,籍贯:江苏省南通市,民族:汉,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交通学院,研究方向:交通运输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