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研
究范文2篇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adve
rtisement transl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广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研究范文2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广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研究范文
2、篇章2: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
篇章1:广告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研究范文
成功的使用规划策略能让产品更好的融入到译入语的当地文化中,从而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
本文着重分析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策略在中英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82017年,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
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施莱尔马赫只是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并没有为其命名。
而归化(domestication or adapt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or alienation)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要求译者将源语言翻译得不漏痕迹,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把译作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没有任何翻译腔。
而异化是要求译者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来语的表达方式,即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通过选
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
太远。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
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篇章2: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xx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
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
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17: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
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
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
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
面拖蟹:stir-fired crab。
金丝虾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
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
“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
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
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
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
“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
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
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
“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
“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
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
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
这与英国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
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
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
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
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
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
独有的文化色彩。
《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
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
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
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
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