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基础第一章运用条件道路等级(1) 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年平均日交通量:四:25000~55000六:45000~80000八:60000~100000(2) 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15000~30000六:25000~55000(3) 二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5000~15000(4) 三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2000~6000(5) 四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2000单:400公路交通控制设施1. 路面标线:镶嵌或划在路面、缘石和路边的建筑物上的画线、符号、文字等标示,表示交通警告、禁令、指示或指路。
2. 交通标志:把交通管理与控制法规用文字、图形或符号形象化地表示出来。
(1) 警告唤起驾驶员对前方公路或交通条件的注意(2) 禁令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通行的标志(3) 标示指示车辆、行人行进或停止的标志(4) 指路指出前方的地名或名胜古迹的位置和距离3. 交通信号:最主要的交通控制设施,用于在时间上给互相冲突的交通流分配通行权,使各个方向和车道上的车辆安全而有序地通过交叉口。
定时,感应城市交通控制设施1. 交通信号灯2. 交通流检测器3. 交通流控制设备第二章汽车选购汽车的使用性能:汽车能适应使用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性能指标(蓝色)一汽车的容量:汽车一次允许运载的最大货物量或乘客人数。
二速度性:汽车以最少的时间耗费送达货物或旅客的能力。
评价指标:1动力特性2最高车速3加速能力4爬坡能力5平均技术速度三使用方便性:汽车在结构上为使用者提供的条件的方便程度。
四燃料经济性:在一定使用条件下,用最少的燃料消耗完成单位运输工作的能力五安全性:以最小的交通事故概率和最少的公害适应使用条件的能力1.主动安全性(1) 保证驾驶人有良好的视野(2) 保证良好操纵性能(3) 各种照明及信号装置良好2.被动安全性(1) 驾驶室、车身结构的刚度(2) 汽车座椅系统的安全性(3) 汽车的内外凸出物要求(4) 客车安全出口(5) 汽车和挂车的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6) 汽车安全玻璃3. 防火安全性防火措施:(1) 提高车身内饰材料的耐火性(2) 燃料系统的安全保护及防护规定(3) 车辆发动机排气管口位置不许纸箱车深度右侧(4) 其他4. 制动性:在行驶时强制停车和降低车速的能力。
指标:(1) 制动效能: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2) 制动效能的稳定性:制动效能不因制动器摩擦条件的改变而恶化的性能。
热稳定性:制动器连续使用,温度升高后保持冷态时制动效能的能力。
水稳定性:制动效能不因浸水而衰退的能力。
(3)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时汽车保持按给定轨迹行驶的能力。
六通过性车辆在一定载质量下,不用其他辅助措施以足够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各种路面、无路地段和自然障碍的能力。
1. 轮廓通过性:车辆通过坎坷不平路段、障碍的运行能力。
2. 支撑通过性:车辆在松软土壤、雪地、冰面、沙漠、溜滑路面上运行的能力。
七可靠性和耐久性1 可靠性: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的行程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 耐久性:在规定的使用和维修条件下,达到某种技术或经济指标极限时,完成功能的能力。
3 使用期限:新制汽车开始使用纸质注销为止的使用延续时间。
八维修性:在规定时间内以规定的方法和资源进行维修时,回复其工作能力的概率。
(1) 汽车的技术利用系数KT(2) 完好率t0(3) 汽车工作能力被恢复的概率(4) 机构、总成和汽车的维护周期(5) 维护和修理的劳动量(6) 维护和修理的笔费用九质量利用:汽车整备质量与装在质量之间的关系。
十外形尺寸和轴重限制影响汽车运用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运输条件、组织—技术条件、气候条件及道路条件等。
选购的原则适用、安全、经济、高效。
第四章汽车运输运输生产过程运输准备、运输生产、生产辅助。
运输工作:乘客上下车及货物装卸车作业、车辆运送作业、必需的车辆空调作业。
车日:运输企业的营运车辆在企业内的保有日数。
车时:营运车辆在企业内的保有小时数。
汽车运输效果和运输质量运量:汽车在每一运输过程中,所运送的货物质量成为货运量(t);所运送的旅客人数成为客运量(人次)。
客运量和货运量统称运量周转量:指运量和货物或旅客所移动的距离之积。
运输量(产量):汽车运输所完成的运量及周转量的统称。
运输量(产量)包括运量和周转量的两种指标。
单车产量:指运输企业在统计期内平均每辆汽车锁完成的周转量。
车吨(客)位产量:指运输企业在统计期内平均每吨(客)位所完成的周转量。
汽车运输质量包括内容: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清洁、文明服务。
汽车运输工作条件:道路交通条件、自然气候条件、运输条件、组织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使用因素对汽车运输生产率的影响P104绘制并分析生产率特性图使用因素对汽车运输成本的影响P107第五章运行材料运行材料:燃料、润滑材料、轮胎、冷却液和制动液等。
汽油、柴油的选用依据汽油根据汽车使用说明书推荐的牌号,并结合汽车的使用条件,以发动机不发生爆燃为原则。
柴油依据是使用地区月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
柴油的凝点应比该最低气温低4~6°C。
汽油牌号不是越高越好:发动机的压缩比是选择汽油牌号的主要依据。
压缩比在7.0~8.0之间可选90号,8.0以上选93、95。
在发动机不发生爆燃的条件下,应尽量选用底牌号汽油,若辛烷值过低,会使发动机发生爆燃,若过高,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因高辛烷值汽油着火慢,燃烧时间长,而使热功转换不充分,同时还会因排放废气温度过高而烧坏排气门或排气门座。
节油措施:提高汽车的技术状况、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水平、提高维修质量、加强油料管理机油:内燃机润滑油。
润滑作用、冷却作用、清洗作用和密封作用。
分类:API性能分类:汽油机油(S)、柴油机油(C)SAE粘度分类:冬用:0W +5W~25W;夏用:20~60综合:5W/20 10W/30 15W/40 20W/40。
选用:1使用级的选择考虑发动机机型气缸有效压力越高、发动机转速越高(越高)2年度级的选择环境温度的高低发动机负荷、转速、磨损情况(越高越大)齿轮油:汽车驱动桥、变速器、转向器等齿轮传动机构用的润滑油。
作用为降低齿轮及其他运动部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摩擦,减小功率损失;分散热量,起冷却作用;防治腐蚀和生锈;降低工作噪声,减小振动及齿轮间的冲击;冲洗污物,特别是冲去齿面间污物,减轻磨损。
使用性能:(1) 良好的油性及极压抗磨性(2) 适宜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温特性(3) 良好的低温流动性(4) 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防锈防腐蚀性(5) 良好的抗泡性润滑脂,车辆上不宜施加液体润滑油的部位,如轮毂轴承,各拉杆球节,发电机、水泵、离合器轴承和传动轴花键等。
齿轮油性质工作环境注意事项性质:良好的油性及极压抗磨性,适宜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温特性,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和防锈防腐蚀性,良好的抗泡性。
工作环境:汽车驱动桥、变速器、转向器等齿轮传动机构注意事项:不能将使用级较低的齿轮油用在要求较高的车辆上,否则会使磨损加剧;使用级高的齿轮油用在要求较低的车辆上,会造成浪费;各使用级的齿轮油不能互相混用;润滑油粘度应相宜,不要误认为高粘度齿轮油的润滑性能好,应尽可能使用适当的多级润滑油。
润滑脂性质工作环境注意事项性质:稠度、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抗水性、防锈性、防腐性。
工作环境:车辆上不宜施加液体润滑油的部位,如轮毂轴承,各拉杆球节,发电机、水泵、离合器轴承和传动轴花键等冷却液、制动液及其使用类型常用选用情况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的冷却介质有两种,一种是清洁水,另一种是由醇类、甘油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冷却液(防冻液)冷却液按组成不同,分乙醇-水型、甘油-水型和乙二醇-水型。
乙醇-水型:优点是流动性好、散热快、乙醇来源广、配制简单;缺点是易燃、易挥发。
甘油-水型:其沸点较高,不易蒸发和着火,对金属腐蚀较小,但降低冰点的效率低,所需的甘油多,成本也较高。
乙二醇-水型:有点事沸点高,挥发损失小、冰点低,热容量大、冷却效率高、流动性好;缺点是有毒性,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并对橡胶有轻度侵蚀。
选用情况:根据使用地区动机的最低温度选用适当冰点的冷却液,其冰点应比使用地区的最低气温低 5°C。
制动液是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压力的工作介质。
常用冷却液:乙醇—水型、甘油—水型、乙二醇—水型。
轮胎速度等级P~S级轿车轮胎速度等级指不许超过的最高车速;F~N级货车轮胎指随负荷降低可以超过的参考速度。
胎侧标志P138轮胎使用:1. 保持气压正常2. 防止轮胎超载3. 轮辋配套4. 搭配合理5. 轮胎换位6. 提高驾驶技术第六章行驶安全交通事故现象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交通事故分类1. 按后果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2. 按交通工具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3. 按事故对象车辆间的交通事故、车辆与行人的、机动车对非机动的、车辆单独事故、车辆对固定物的、铁路道口事故4. 按事故发生地点公路:五个等级。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 其他分类方法气候、道路特征、伤亡人员职业、肇事者行业、肇事驾驶员证件、驾龄交通事故影响因素1、人1. 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2. 违章行走、操作、装载、行驶3. 对他人的交通动态及道路、气候、车况变化观察疏忽或措施不当2、车辆1. 车辆制动器失效或制动效果不佳2. 转向系统失控3. 机件失灵、灯光失效4. 驾驶视野条件不佳5. 操纵机构各连接部位不牢靠6. 轮胎爆胎7. 机件承受反复交变载荷,发生疲劳失效8. 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及货物绑扎不牢3、道路与交通环境1. 道路:线形设计要素、视距、交叉口2. 道路交通设施3. 交通环境:流量4、交通管理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改善交通环境、提高汽车使用安全性、加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汽车安全行驶第七章汽车公害: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而产生的损害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现象包括:排放公害:使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损害1. 一氧化碳:碳氢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2. 碳氢化合物:既有未然燃料,也有未完全燃烧的中间产物和部分被分解的产物的混合物。
3. 氮氧化物:高温条件下N2和O2反应。
P158使用因素:混合气浓度、点火系统技术状况、配气相位及发动机工况点火提前角:对HC的排放浓度影响显著。
点火滞后时,因补燃增多,排气系统温度升高,废气中的HC浓度减小,若过迟,因燃烧速度慢,HC提高,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
噪声公害:使人心情不安、烦躁、疲倦、工作效率下降和语言、通信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