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的保护内容摘要本文全面总结了纸质文物在清洗、脱酸和加固等方面的几种常用保护技术,指出了纸质文物保护的难点,提出了研制集清洗,脱酸和加固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液的设想。
关键词:纸质文物脱酸加固ABSTRACTThis artical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ly ,useful ,protectional technology in paper relics acid removal, cleaning and reinforcement and so on.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paper relics. In addic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idea of the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on liquid in cleaning, acid removal and reinforcement .Keyword: paper relics deacidification reinforcement纸质文物的保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国家,因此留下的纸质文物浩如烟海。
据不完全调查,全国3200多个单位共收藏纸质文物为350万余件,数量非常庞大。
以江苏为例,江苏收藏纸质文物的文化机构很多,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
因此,纸质文物藏量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馆藏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大多是机械纸印刷品)百万件以上,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和文物鉴赏价值。
仅南京博物院,院藏纸质文物就多达8万余件(套),从北魏的敦煌经书、明清书画、皇家殿本书(原中央博物院西迁文物)到各种类型的纸质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十分丰富,碑帖、拓片、纸币、奏折、诰命、案卷、单据、契约、剪纸、信札、执照、宣言、传单、票据、邮票、证书、烟标等不一而足,就连被誉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都有收藏。
这些种类繁多的珍贵纸质文物是重要的文物资源,是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物质基础。
一、纸质文物的清洗、脱酸和加固保护技术1.1清洗技术在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中,国内外有一些相关的报道,如病害形成原因分析纸质文物用纸的脱酸保护,裱画用新型粘接材料的研发,书画揭展辅助用剂的研发等,纸质文物的清洗技术却研究甚少。
目前,国内常用的清洗方法主要为机械法、水溶液法和有机溶液清洗法。
①机械法是清除纸张上灰尘及固体污染物最基本的方法。
水溶液法通常用蒸馏水或水溶性清洗剂清洗纸张上的水斑或污斑。
清洗之前先检验水对字迹、色彩的影响,如果出现褪色,需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树脂溶液或胶矾水对字迹色彩加固,然后再行处理。
当有些污渍用水溶液难以清除时,就选择合适的有机溶液清洗。
②水洗是一种很传统的做法,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己经有这种做法。
而现代水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水温、水流去污力不同的原理,再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有不同水温的浸泡、热水烫洗、淋洗、冲洗等多种水洗的方法。
从书画清洗技艺的发展来看,不但有传统的水洗、植物去污等方法,另有激光技术、微生物技术在文物清洗方面的研发等。
目前,纸质文物清洗工艺,国内修复从业者采用温水淋洗法清洗纸质文物。
具体做法是:首先,将纸质文物正面置于操作设备上,用专用工具去除表面附着的污物,然后用60℃左右的温水淋洗,在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的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
温水淋洗表面后,水会变黄,这说明温水溶解了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基团。
日本的书画修复在清洗时,首先是在榻榻米上放置足够大的毡毯,在毡毯上再放置数张柔软且吸水性较强的化学纤维作为衬垫,将裁下的本纸正面向上平置于吸水性较强的纸张上,然后用装有清水的喷雾器向本纸表面均匀喷洒。
本纸表面的水分逐渐渗透到下面衬垫的用于吸水的化学纤维上。
清洗液中的有色污染物使得原本白净的吸水纸变黄,这时更换本纸下衬的吸水纸,如此反复五六次。
在一般常规的案池清洗方式以外,欧美博物馆采用低压真空修复台,对纸质文物进行清洗修复,具有真空吸附功能,超声波加湿清洗、热水清洗、有机玻璃罩内无菌操作、桌面自动升高和倾斜功能。
国内一些博物馆,也根据需要定制了洗画机。
目前,已有国内一些企业进行了相关洗画机方面的研发。
1.2脱酸技术现在常用的脱酸技术包括C4H6O4Zn.2H2O和Mg(HC03)2饱和溶液混合脱酸液的脱酸,纳米级氢氧化镁脱酸,天然脱酸剂脱酸。
①混合脱酸液脱酸的原理是先用微波水热法合成纳米Zn0技术应用于纸张脱酸,采用乙酸锌(C4H6O4Zn)和六次甲基四胺(HMT)前驱体溶液浸泡纸张后,用微波炉低火加热纸张,制得纳米Zn0沉积于纸上达到脱酸的目的。
该脱酸液脱酸效果优异,具有一定的固色功能,且操作简便,能够应用于大规模纸张脱酸。
②纳米级氢氧化镁脱酸法的原理是因为Mg(OH)2可以被用于脱酸并能残留一定量的碱; 对抑制铜(铁催化纤维素降解有一定作用; 具有抗氧化作用等特点,所以非常适合用于纸质文物的脱酸保护。
此法用超声波和机械搅拌作用下,将上述制备的纳米Mg(OH)2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的水溶液, 待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后即可用于纸张的脱酸。
并且采用ZetaPALS3000粒度仪测定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Mg(OH)2的粒径及分布。
近年来现代科技逐渐被应用于传统的脱酸方法中,纳米科技就是其中的一种。
并且这种方法具有纳米粒子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反应活性大; 纳米粒径小,能够很容易穿透纸张纤维; 纳米粒子对环境的污染少、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等优点。
③天然脱酸法是将老茶、带壳茶籽、烟草全株、麦秸秆、稻草、蚕蜕、金皇后、红豆草、黄藤等天然原料粉碎至0.1~0.5mm大小的颗粒,并进行混合(总质量100~150kg),用乙醇超声提取脱脂,过滤; 挥干药粉溶剂后,加水至50~100L,在15~50摄氏度下自然发酵24~180h,过滤并加入防腐剂,即得纸张脱酸剂。
其pH值在7.1~9.5。
该法通过测量不同组的色度来反映脱酸效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以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脱酸剂对文献纸张进行处理,适当升高处理温度并且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增强脱酸效果,脱酸剂稀释后脱酸效果下降,脱酸剂脱酸后纸张色度有轻微变化,脱酸后纸张颜色变灰褐,总体而言,天然脱酸剂对纸张脱酸有一定的效果,具有开发的潜力。
1.3 加固技术加固也是纸质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防止纸质文物脆化,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卷帙浩繁的历史长河里,关于历史史实的,名人字画的文物,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脆弱不堪,而纸质文物加固技术的发展,为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纸质文物的加固技术,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应用之后,已经日臻完善,有低聚物加固法,改性物加固法,壳聚糖类保护法。
①低聚物加固法中的保护液是以三聚氯氰为骨架,接枝氨基硅氧烷类物质KH-550,合成产物N,N,N-三( 乙氧基硅丙烷) 三聚氰胺( TEPSMA),应用于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
它的加固原理是氨基硅氧烷类物质中的硅氧烷结构能够与纤维中的-OH发生反应,能够达到加强纸张强度的目的。
同时硅氧烷主键是可以挠曲的螺旋形链结构,可以与纤维交联以及硅氧烷在纤维表面和内部形成具有高聚合度的弹性网状结构,使纤维间静摩擦因素下降。
硅氧键的键角比较大,使得Si-0键之间可以旋转,就会让纸质在褶皱的问题处理上得到改善。
②改性物加固法分为改性石蜡加固法和改性三元乙丙胶液保护法。
其中改性石蜡加固法是采用自制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石蜡作为加固保护剂处理纸质文物。
通过石蜡与改性石蜡的抗张强度对比,在一定浓度内,改性石蜡对于纸张的抗拉强度明显好于石蜡,其中在改性石蜡的质量分数为4%时,纸样的抗张强度可达到2440N/m,较空白纸样提高了35.6%。
改性三元乙丙胶液保护法是用马来酸酐作接枝改性剂,对三元乙丙橡胶进行接枝改性,实验得到改性三元乙丙橡胶,改性后的橡胶很好地改善了其自身的缺点,然后将其配制成适当浓度的胶液,覆盖在纸样表面,进行相关试验后显示4%的改性三元乙丙橡胶胶液对纸样的保护比较有利,其老化前的耐折度、抗张强度相对于空白纸样分别提高了57次和76%。
③壳聚糖类保护法包括氰乙基壳聚糖保护法和羟丙基壳聚糖保护法。
氰乙基壳聚糖保护法是采用丙烯腈对壳聚糖进行氰乙基化接枝改性,得到水溶性的氰乙基壳聚糖,这样既可以避开酸的影响,又能使改性后产物中的-CN与纸张纤维中的-OH形成氢键,加固保护纸张。
羟丙基壳聚糖保护法中纸样经过羟丙基壳聚糖处理后,抗张强度提高了30%~85%,耐折度提高了20%~37%,当羟丙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20%时,各项指标达到最高。
保护后,纸质外观没有什么改变,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二、纸质文物保护的意义、难点及发展前景在纸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文物的清洗问题。
文物清洗的好坏,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文物将出现什么病害,文物的寿命是延长还是缩短的问题。
另一难题就是脱酸加固,由于纸张的酸化作用,以及微生物、有害气体等的侵害作用,使得大量纸质文物脆化变质,正在面临“自毁”的严峻局面,所以对于纸质文物的脱酸加固保护工作也刻不容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学习传统修复技法的同时,加强用科技的手段去保护和修复文物,势必成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
根据纸质文物修复保护研究的尴尬现状和纸质文物保护的迫切需求,可以看出,研制出集清洁、脱酸和加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性纸质文物保护液是将来纸质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将该多功能水性处理液通过虹吸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尽可能保持纸质文物的机械性能,减少液体的侵袭力,避免纸质文物浸泡在含病害物质的固定液体中,改善了传统清洗凭手工、靠经验操作不慎易伤及文物的现象和二次污染、脏污环境的等问题。
这将是传统保护与现代保护方法的结合,是一次观念更新、材料更新、方法更新的变革。
这是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开拓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艺,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1].张晓丽,鲁钢,金江,张金萍,邓冬青《集锌盐和镁盐于一体的纸张脱酸液制备及性能》2011.02.12.[2]. 王鹤云,鲁钢,张金萍,邓冬青《纳米氢氧化镁应用于纸质文物的脱酸》.[3]. 谭伟,程丽芬,方岩雄,韩玲玲,陶建强《天然脱酸剂对纸张脱酸效果的研究》.[4]. 王鹤云,鲁钢,张金萍,邓冬青《N,N,N-三(乙氧基硅丙烷)三聚氰胺用于纸质文物保护》2012.07.10.[5]. 毛科人,邱建辉,徐方圆,孙振乾,谢雷《HDI三聚体和偶联剂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的研究》2004.06.26.[6]. 毛科人,邱建辉,龚德才《低聚物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适用性研究》.[7]. 鲁钢,周永璋,王薇《改性石蜡加固保护纸质文物的研究》2007.06.22.[8]. 徐雷雷,邱建辉,陈国清《改性三元乙丙胶液对纸质文物保护的应用研究》2010.05.12.[9]. 卢珊,邱建辉,赵强,彭程,冯雁《氰乙基壳聚糖对纸质文物的加固保护的应用研究》2005.12.20.[10]. 孙振乾,邱建辉,徐方圆,卢珊《羟丙基壳聚糖对纸质文物保护的应用研究》2004.09.2.[11]. 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