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一、概述(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

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

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

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

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

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

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

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

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

先有其母,才有其子。

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

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罗杰斯疗法、催眠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但也不必为此感到烦恼。

这些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乍看起来,似乎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它们出自有限的几个人格心理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派归纳为四类:一、行为学派;二、认知学派(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入行为学派);三、心理动力学派(也即精神分析学派);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学派。

行为矫正技术是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发展出来的一些行为改变的技术。

行为主义矫正技术的特点在于着眼于异常行为本身的改变,而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心理原因(如认识问题),也不关注导致行为异常的内心冲突。

这是由行为主义的基本的理论立场所决定的。

认知学派认为,个人的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改变不良的人格,就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良的价值观念是导致不良情绪和变态行为的原因,认为只要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矫正,那么个体不良的情绪和不良有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当然也有人将认知学派归于行为疗法这个大的类别之下,因为认知疗法也是着眼于行为矫正,新行为主义比较重视认知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立者,所谓心理动力学派,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

其他精神分析学派,都是在扬弃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概念与方法上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既有某种联系,又有某种区别。

精神分析诞生之初,精神分析就处在不断的分裂和斗争之中,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发展呈两个总的趋势,一是在精神分析内部寻求变革,不断地修正弗洛德的理论。

从精神分析的这一条发展路线来看,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四代之多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为第一代、自我心理学为第二代、对象关系学派为第三代、自身心理学为第四代)。

二是精神分析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如精神分析同存在主义相结合(罗洛梅的存在分析)、精神分析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如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等等。

其中第一条发展路线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关系更为密切。

第二条发展路线中,有些同心理治疗关系密切,有些则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是以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为基础的。

其主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同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可谓大异其趣。

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理论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对人格的理解、对神经症的解释是不同的。

因此,它所发展出来的方法,也是独特的。

下面我分别介绍这四个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派别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流派有上百种之多,但都是从一些基本的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基本的派别是:(一)心理动力学派——精神分析理论(二)人文——存在主义学派(三)行为主义学派(四)认知学派(三)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其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矫正理论的主流,这两个理论奠定了行为矫正理论的基础,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正的方法策略大多是根据这两个理论发展出来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在六十年代才发展出来的,但其在行为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行为矫正的代表人物早期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后来有沃尔普、艾森克和班杜拉等。

这三个理论都关注有机体行为的习得与改变,都认为有机体(人与动物)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但它们对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义理论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治疗技术或行为治疗方法,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会儿,我会具体说明这种区别与联系。

由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习得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变态的行为都是习得的;神经症在本质上是由于错误的学习而导致的失调行为。

失调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因此也能够通过学习消除。

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体某些不适当的行为,形成适当的行为。

三、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以及相关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从1902年起一直研究条件反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实验程序巴甫洛夫有关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是这样的: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

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是加以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淌口水。

但这促操作经过若干次以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的声音,狗就立刻分泌唾液。

这种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音和节拍器声音,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现在则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

这种反应是后天习得的。

此谓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此实验为例说明之),其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讲解)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狗之所以会对铃声或节拍器这样的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主要是由于在铃声或节拍器之后,马上会有食物这种无条件刺激出现。

在给予条件刺激之后,立刻给予夫条件刺激,就是所谓强化。

这个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称为强化过程,或称习得过程。

条件刺激(铃声)注视无条件刺激(食物)分泌唾液(实线为无条件反射,虚线为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这个实验很成功,对学习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

尤其是巴甫洛夫着重刺激,依靠刺激来控制行为的研究,为以后的刺激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因此,后来称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作用的五条定律(1)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一系列条件刺激(铃声或节拍器声)和条件反应(由铃声或节拍器声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邻近配对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是近于同时呈现,间隔时间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于建立联系。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为例说明之,或老太太喂鸡说明之)(2)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应将逐渐减弱并消失。

但这种消失一开始不是永久性的。

它只是一种习惯的钝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之后,又有自发的恢复。

只有当几次自发的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之后,条件反应才会真正地消退。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和老太太喂鸡时,小孙子的恶作剧为例说明之)(3)泛化律条件反应一经确立之后,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应,此谓泛化。

例如,实验开始时以铜铃声作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形成之后,若呈现一个蜂鸣器的声音,也将引发条件反应。

因为蜂鸣器与铜铃声很相似。

泛化的例子很多,如害怕蛇的人,会害怕许多象蛇的东西,如也会害怕鳝鱼、蜥蜴等等与蛇相似的动物。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与两充当条件刺激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如果两者越是相似,那么,反应的强度就越高;如果相似的程度越低,则反应也就越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