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3-07[作者简介]杨萍,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
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杨萍唐旻星(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
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
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
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
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
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14·No.22013 2013年第2期产权交易所等文化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图书报刊、演出娱乐、工艺美术、电子音像制品等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培育文化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
—锡伯族风情文化产业区、维吾尔族文化产业园区二、“两区”——1.锡伯族风情文化产业区。
以察布查尔县为重点区域,打造锡伯族风情文化产业区,建设锡伯族文化主题公园。
察布查尔县作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其文化和历史内涵丰富,弘扬锡伯族文化精华,内引外联,开发锡伯族特色相关文化产业,把中华锡伯族文化园打造成为展示锡伯族风情的典范园区,把察布查尔县建设成为独具锡伯族文化特色的产品研发生产、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挖掘锡伯族西迁文化内涵。
2.打造维吾尔族文化产业园区。
伊宁县作为维吾尔族比较集中区,可以依托弓月古城,在充分挖掘弓月古城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培育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品牌。
开发利用有一定基础的维吾尔族聚居村,建设维吾尔族风情园、维吾尔族民俗文化村。
整合维吾尔族餐饮、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用品店铺和企业,打造维吾尔族文化特色街区。
举办各种形式的维吾尔族文化展览,充分展示维吾尔族文化独特魅力。
加强维修保护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展现特有的文化风貌。
挖掘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向全国推广维吾尔族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
实施维吾尔族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进维吾尔族舞台剧目和影视、文学、动漫、美术作品创作。
—三大文化产业带三、“三带”——立足伊犁河谷民族历史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建设昭苏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旅游带、新源那拉提草原风景旅游带、尼勒克唐布拉百里山水画廊旅游带。
1.昭苏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旅游带。
加强对昭苏县乌孙古墓和草原石人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积极保护乌孙古墓和草原石人等文化遗产,提升乌孙古墓和草原石人等重点景区的文化品位。
把乌孙古墓和草原石人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对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研究。
建立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学科研究机构,广泛吸引学术界、产业界人士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培养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学研究人才,开发具有乌孙古国和草原石人特色文化产品。
建设乌孙古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马术、狩猎、射击等体验乌孙古国人粗犷豪放生活的文化旅游项目。
创排乌孙古国乐舞系列文艺作品,开发乌孙古国文化工艺品,扩大乌孙古国知名度,开辟以展示乌孙古国服饰、乌孙古国影视作品为主的旅游区,突出乌孙古国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亮点。
2.新源那拉提草原风景旅游带。
以建立哈萨克族文化产业园为支点,以国家级风景旅游景点那拉提为主体,大力推进哈萨克族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培育哈萨克族文化产业集群。
统筹哈萨克族历史文化产业带发展,整合文化旅游区资源,打造天山奇石艺术品、书画作品、哈萨克族文化工艺品、引进西部风情影视剧等重点文化产品,形成生态观光、科普旅游、休闲娱乐等集约化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和保护并举。
3.尼勒克唐不拉百里山水画廊旅游带。
打造唐布拉百里山水画廊生态文化产业带和文艺创作基地。
举办唐布拉文化采风旅游节,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旅游内容。
以唐布拉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背景,以牧民的民风民俗为重点,广泛吸引中外文学家、摄影家、文艺爱好者、本土艺术家参与,组织全国性摄影大赛、文化采风等活动,打造唐布拉文艺创作基地,提高唐布拉生态文化美誉度。
推动文化旅游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加强与疆内外省市文化旅游合作与交流,完善区域协作机制,积极融入国家级文化旅游精品线,实现文化旅游与草原文化、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
—区域特色文化城市四、“四组团”——推动霍城县、霍尔果斯口岸作为第一组团,特克斯县作为第二组团,巩留县作为第三组团,奎屯作为第四组团。
四组团文化产业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成为伊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1.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口岸素有“历史文化名城,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之称。
霍城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足迹。
西汉之前塞种人、月氏等相集居于此,后被乌孙代之。
在元代,阿力麻里城是·15·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中亚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东西交通枢纽。
清乾隆年间,惠远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并先后在伊犁修建了塔勒奇、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宁远、惠宁等,连同绥定城史称伊犁九城。
民国元年(1912年),以伊犁陆军协统杨缵绪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惠远起义成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新伊大都督府。
邱处机、祁韵士、洪亮吉、林则徐、徐松、谢彬、袁鹰、邓廷桢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驻留霍城,留下传诵久远的妙文佳句。
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口岸作为北疆沿边地区,有着优美的塞外江南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畅通的边塞贸易等,亚欧大陆桥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构成了北疆沿边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图画。
此外,伊犁边境地区许多体现边防特征的事物,已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
如河界上的界碑,边境口岸的国门等,对游人具有特别的诱惑力,能激起人们的猎奇心理。
霍尔果斯口岸是邻国边境贸易的重要市场和出入境人员的必经之地,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聚集区,为发展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型的新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条件。
—特克斯县。
八卦奇城特克斯世界独有,整个县城根据《周易》八卦“后天图”方位2.八卦历史名城——设计建成,城中心向外辐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条大街,由从内向外四条环路联通,县城方位“坎”北,“离”南,“震”东、“兑”西,神奇的《易经》方位学说以有形方式规模宏大地再现于此。
该城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理念融合了包括前苏联技术员、风水先生、阿訇在内的各种人物的智慧。
2001年,特克斯“八卦城”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
2007年,该城进一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结合“八卦城”旅游的开展,特克斯县还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八卦公园一、二期建设,今年计划启动八卦公园三期建设。
公园内大易碑廊采用三种版本镌刻《易经》,在全国绝无仅有。
而且碑的数量达到360块之多。
依托“八卦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周易文化产业,要对沿街有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开辟历史文化街区、民俗风情一条街、周易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
开展“走街读城”活动。
特克斯县还拥有阿克库勒湖、喀拉峻草原、琼库什台、库尔代峡谷等众多自然风景区,风光秀美,景色怡人,纯朴的民俗风情和草原风光浑然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这些自然人文资源为特克斯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巩留县。
巩留历史上曾是伊犁州东五县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3.森林自然历史名城——悠久,民风古朴。
境内有乌孙古墓群、齐那尔阿吾列洞、喇嘛昭遗址以及岩画等著名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
还有著名的恰西、塔里木风景区、库尔德宁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核桃林等一大批囊括西天山不同类型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
境内有大小河流41条,地表水年径流量90.71亿立方米,地下水丰富,有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恰甫其海水库、山口水库和雅玛渡水库。
民族风俗浓郁,历史文化遗迹丰厚,展现了巩留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被人们誉为“阿肯之乡”、“麦西来甫之乡”、“花儿之乡”。
如今的巩留,已拥有库尔德宁3A级景区、塔里木3A级景区、野核桃沟4A级景区、恰甫其海旅游区,以及县城以民俗风情园为代表、农村以“拉克一条街”为代表的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农牧家乐等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板块。
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一镇七景”休闲文化度假旅游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