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船舶适航的条件(一)

论船舶适航的条件(一)

论船舶适航的条件(一)【内容提要】船舶的适航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承运人“最低法定义务”之一。

适航就如同一条线,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海商和海事法。

《国际安全管理规则》、《1974年国际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和《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等对船舶和港口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保安规定,这同时也为船舶的适航提出了新的标准。

因此,了解和研究适航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承运人履行“最低法定义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海上安全,提高航运能力的需要。

本文以此出发,探讨了船舶适航的条件,并且结合公约的规定,说明了船舶在适航方面的新趋势。

【关键词】适航责任期间Abstract]SeaworthyisthebasicprincipleofMaritimeLaw.AccordingtoChineseMaritimeLawandHague -VisbyRules,tomaketheshipseaworthyisthegeneraldutyofthecarrier’s.NowSOLAS74,ISPSRulesandI SMrulesdefinenewstandsfortheship’sseaworthy.Learningtheconditionsofseaworth yisnotonlyimpo rtantintheory,buthasgreatvalueinpractice.Thisarticleintroducesthedifferentconditionsofship’sseaw orthy,andindicatesthenew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internationaltreaties.Keywords]Seaworthythetimeofliability一、引言船舶的适航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承运人“最低法定义务”之一。

适航就如同一条线,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海商和海事法。

比如,在《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的规定以及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就是一项承运人应尽的义务。

在光船租赁和定期租船合同中,使船舶适航是一项绝对的义务。

在拖航合同中,适航为一项保证。

而在雇佣船员、买卖船舶、海上保险等合同中,适航是一项默示的保证。

另外,在船舶所有人要求货主分摊共同海损时,其前提是他必须已经尽到了适航的义务。

【1】近几年来,出于对海上安全的考虑,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31日在“海上保安外交大会”上通过了涉及海上保安内容的《1974年国际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SOLAS公约修正案)和《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该修正案和规则针对船舶和港口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保安规定,同时也为船舶的适航提出了新的标准。

而《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生效,也对适航提出了新的条件。

因此,了解和研究适航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承运人履行“最低法定义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海上安全,提高航运能力的需要。

二、船舶适航的内容我国《海商法》第47条对船舶的适航做了规定:“承运人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应当谨慎处理,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妥善配备船员、装备船舶和配备供应品,并使货舱、冷藏舱、冷气舱和其他载货处所适于并能安全收受、载运和保管货物。

”这一规定与《海牙规则》第三条第1款的规定基本相同。

第四十七条对船舶适航的规定,主要包含以下四点涵义:1.船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即能够抵御航次中通常出现的或能够合理预见的风险。

要求船舶在船体、构造、性能和设备等方面具备在特定航次中安全航行并且抵御通常出现的海上危险。

船舶备有适航证书,在法律上并不能必然地证明船舶适航。

但是船舶如果未备有相应的有效适航证书,则可以断定船舶是不适航的。

1983年,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在“塔奇”(Tachi)一案判决中就明确指出:“不管怎样,外国政府的船级社或按照海上生命安全公约所颁发的有关证书本身并不能证明船舶适航。

”【2】仅凭借适航证书并不能证明船舶适航,其原因有二:一是验船师验船以及颁布适航证书可能有疏忽或者过失;二是在适航证书的有效期间之内,可能由于发生新的情况而导致船舶实际不适航。

船舶适合于航行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船舶能够抵御通常发生的海上危险。

怎么样确定航程中的通常危险,又往往是决定承运人能否免责的一个关键问题。

《海牙规则》第4条第2款(3)所规定的免责原因是“海上或者其他可航水域的灾难、危险或意外事故。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难。

显而易见,船舶适合航行,并不要求船舶能够抵御这类属于不可抗力性质的海难。

因此,必须把通常的危险与海难明确区别开来。

例如,在冬季的北大西洋上,八、九级的大风是司空见惯的,因而只能认为是通常危险。

是在日本海峡上,八九级的大风可能被认为是海难。

因为八九级的大风在日本海峡上是非常罕见的。

2.船员配备、船舶装备和船舶供应适当。

所谓船员配备适当是指船舶必须配备足够的合格船员。

合格船员的含义有二:一是这些船员必须持有相应的合格证书;①二是船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要能够胜任工作。

②关于船舶装备适当。

船舶装备适当是指船舶要适当地备有航海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必要的文件如海图等。

船舶究竟应当装有哪些仪器和装备有哪些文件才算适当,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船舶未装有雷达,不能说是船舶装备不适航,但是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中却已经规定一切远洋商船都必须安装雷达。

关于船舶供应适当。

船舶供应适当是指船舶在航行中要备有适当的燃料、淡水、粮食、药品以及供应品。

船舶的燃料供应是否适当,是经常引起纠纷的一个问题。

船舶一般必须保证备足保证全航程所需要的燃料。

燃料不足或者燃料质量不符合要求,都可以被视为不适航。

在长途旅行时,自然不可能将整个航程所需要的燃料一次备足,但是至少要备足从起运港到下一停靠港所需要的燃料。

对于船舶供应品,也可以采用分段补充的方法。

【3】3.船舶适货。

船舶适货是船舶适航的另一重要内容。

船舶适货要求承运人正确装载、积载、保管和照料货物。

就积载货物而言,承运人应当考虑到船舶的总体安全,避免因为配载重心偏离,使得船舶丧失稳定性,避免超载和不平衡装载而对船体结构强度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船舶不适航。

就保管和照料货物而言,承运人必须保证船舶符合运输特定货物的特殊要求,即船舶适航不仅是指船舶自身的安全航行能力,而且船舶应当具备将所载运的货物运达保险单载明的目的港的合理能力。

船舶适货要求承运人正确装载、积载、保管和照料货物。

就积载货物而言,承运人应当考虑到船舶的总体安全,避免因为配载重心偏离,使得船舶丧失稳定性,避免超载和不平衡装载而对船体结构强度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船舶不适航。

就保管和照料货物而言,承运人必须保证船舶符合运输特定货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持一定的温度和通风等,否则,船舶就是不适宜收受、运送和保管该特定货物。

曾经有一个案例,承运人将罐头和毛织品装入同一货舱。

罐头需要间断的通风,而毛织品则需要连续通风。

船抵达目的港后,发现因为航行中的连续通风导致罐头遭到损害。

法庭认为,承运人应当了解这批货物的不同特性和不同的通风要求。

承运人将两种要求采取不同通风措施的货物堆放在同一货舱,应当视为船舶不适航。

三、船舶适航的时间和对承运人主观状态的要求关于承运人使船舶适航的义务应从何时开始并从何时终止,国际航运历史上曾经有过“阶段论”的观点,即船舶在航次的每一阶段,都必须适航。

③我国《海商法》仿效《海牙规则》要求“承运人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应当承担适航的义务。

即在开航以后船舶不适航不是承运人的责任。

具体而言,所谓开航前,应当是指开始装货之时;开航时,是指船舶离开锚地之时。

但是适航的时间并不仅仅指开始装货之时与开航时这两个孤立的时间段,而是指从开始装货至开航这一整段时间。

但是在这整段时间之内,对不同的阶段,比如装货和开航阶段,对适航有不同的要求。

在开始装货之时,仅要求船舶适于接收货物并能经受装货阶段的一般风险;在开航之时,还必须要求船舶经得住航程中可能遭遇到的一般风险。

如果装货完毕后还有一个停泊等待开航的阶段,则船舶应当适于开航前的停泊。

根据我国《海商法》规定,主观上承运人只要做到谨慎处理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就可以了,但是对什么是“谨慎处理”是一个纯粹的事实问题,必须在具体案件中结合具体案情才能知道。

一般认为,“谨慎处理”要求承运人作为一名具有通常技能,并且谨慎行事的船舶所有人,采取各种为特定情况所合理要求的措施。

英国上诉法院认为,检验是否克尽职责就是要看承运人以及其雇员或者代理人或者独立合同人是否运用了所有合理的技能或者谨慎使船舶在开航前和开航时适航。

在实践中,承运人可能会让雇佣人或者代理人或者与其有合同关系的独立合同人履行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的义务,因为他们有使得船舶适航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理论上,这是当事人对其受雇人员、代理人在受雇范围之内或者代理权限范围之内,④为其利益所做的行为负责这一原则所适用的结果。

1961年英国“MuncasterCastle”轮案中,英国上议院推翻了上诉法院的判决,判定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是承运人承担的一项不能由他人取代的义务。

承运人雇佣他人履行义务的时候,应当对他人履行义务的过失负责。

⑤四、关于船舶适航条件的新发展为保证海上安全,防止人身伤害或生命损失以及财产损失,国际海事组织在1993年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ISM规则),并于1994年5月通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新增第九章船舶安全营运管理,使ISM 规则成为强制性规则。

ISM规则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程序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它是由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活动过程和资源所组成,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其管理程序,以保证岸上及船上涉及安全和环保的条件、活动和任务都能按照法规和船公司的要求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审核和检查。

ISM规则的实施,使得船舶适航的标准更加严格。

【4】首先,在使船舶适航的时间上。

根据《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和我国《海商法》以及大多数航运国家的海商法的规定,适航义务的责任期间是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当时。

而ISM规则第十条船舶和设备的维护及其应用指南的相关部分中规定:船公司应当建立有关程序,各种程序应保证船舶始终处于适航状态。

这样,船公司提供适航船舶义务,从时间角度上就大大扩展了范围,要求船公司保证船舶始终处于适航状态。

其次,在船舶配备船员的要求上,如上所述,只要船公司在数量上配备满足船舶正常航行操作要求的船员,在质量上船员持有相应的适任证书,胜任工作,身体健康,具有通常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就认为是达到要求。

但由于国际海事组织充分认识到人员的素质对于保障安全、减少事故的重要意义,所以ISM规则在配备船员方面对公司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