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船舶适航的若干问题阳江海事局, 王文兵摘要:船舶的适航性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也是承运人“最低法定义务”之一。
船舶适航就如同一条线,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海商和海事法。
船舶适航的新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船舶安全营运的要求,并通过对适航标准的分析,从实际的各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证。
因此,了解和研究适航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承运人履行“最低法定义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海上安全,提高航运能力的需要。
本文以此出发,探讨了船舶适航的内涵与外延,并且结合公约的规定,预示其未来的变化。
关键词:船舶适航;实际适航;安全营运ABSTRACT:The seaworthiness of the ship is an ancient concept, the carrier is "the minimum legal obligations" one. Seaworthiness of the ship likes a line, in various forms throughout the maritime and maritime law. Shipping airworthiness of the new standards to further raise the safety of ships operating requirements, and through the airworthiness standards of analysis, from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conduct feasibility studies.Therefore,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airworthiness, not only to the carrier is "the minimum legal obligations"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nsuring safety at sea and improve the shipping capacity needs. In this paper, this departure, the ship seaworth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nd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indicates its future changes.Key words:Ships;Seaworthy ; Seaworthiness of ships;Actual seaworthiness1. 绪论船舶适航在海商法上是一个很重要却又较为模糊复杂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清楚、完整的定义。
海牙规则第3条第l款规定:承运人须在开航前和开航时,恪尽职责:(a)使船舶适于航行;(b)适合地配备船员,装备船舶和供应船舶;(c)使货舱、冷藏舱和该船其他载货处所适宜和安全地收受、运送和保管货物。
习惯上,把符合上述规定的船舶状况称为船舶适航;而把不符合上述规定的船舶状况称为船舶不适航。
可以看出,船舶适航包含下面两方面的基本内容:①船舶适合在具体的航程上航行,即船舶能够抵抗航程中可预见的风险;②船舶适合接载具体的货物。
船舶适航与否通常以船舶适航性(船舶适航时船舶应具备的性能)标准来判断。
船舶适航性的标准一般包括:船舶建造符合规范;船舶结构设备、各方面能抵挡航程中的正常风险;船舶配备足够的合格船员;船舶装备、供应充分和船舱适货等。
2. 船舶适航的若干问题2.1 现代船舶适航标准的意义提高了2.1.1 船舶适航对海上货物运输的意义船舶适航对于海上货物运输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船舶经受的海上考验的能力决定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海上风险的存在使海运事业成为一种冒险事业。
因为各种各样的恶劣条件和海难,使航海者的生命及海运货物都受到威胁, 阻碍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从古至今, 海运发达的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改进造船技术, 制订航运法规, 加强海员技能的培训,其目的无非是想确保船舶具备安全航行的能力, 以减少海难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航海运输纠纷出现, 需要在运输任务的履行者——承运人,与货物的寄运方——托运人之间, 就航运责任的分担做出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划分。
这种划分既要考虑保护托运人的财产利益, 又要体谅承运人的处境——毕竟包括保险人在内的航运各方都要面对海上风险。
经过磨合发现, 从船舶的航行能力入手来讨论航运合同各方的责任, 比较容易协调各方的利益。
由此,国际社会及海运各国通过立法, 做出了在承运人、托运人、保险人等各方当事人中利益判断的标准。
当然, 这些标准存在一定倾斜, 但却可以被各当事方接受, 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航运关系的稳定。
在越来越多的航运事件中,船舶适航对海上货物运输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随着ISM 规则对船舶适航性的进一步的提高,加强了对船舶适航的意义。
2.1.2 传统的适航标准难以严格执行如果船体结构、仪器设备、船舶航行等传统技术不符合有关公约的要求,那毫无疑问船舶是不适航的。
过去由于缺少严格的船舶管理体系,船舶在结构、装备、人员配备上的缺陷不容易被外界所获知,即使有所怀疑,货方或保险方也很难举证船方没有尽到“谨慎处理”的责任。
船东可以说我并不知情,而可以引用船东免责,这也是船东为何敢于冒险的原因。
这些低标准船在违反ISM规则规定的船舶和设备的维护措施的同时必然也违反了对船舶适航性的要求,在这一点上规则和适航性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由于ISM 规则的实施,船舶出现问题后要有报告及采取相应措施的记录,如果船上有相关记录,那么证明船东是知情的,船东无法免责或责任限制;没有记录,证明船舶没有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船东也是难以逃脱责任的。
船东唯一的出路就是实实在在地管理好船舶,有效运行安全管理体系。
这样新的适航标准就可以得以严格执行,也使船舶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对船东和船员的负责。
2.1.3 将船公司的内部管理纳入到适航标准中传统的航运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一是对公司管理本身缺乏规范要求;二是安全管理和营运管理脱节,在实际运作中矛盾突出;三是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或衔接不畅等管理体制的问题;四是没有系统计划的培训安排、船岸人员的安全业务和管理素质跟不上;五是忽视信息反馈的动态管理,始终处于被动的事故后管理的落后状态。
实际运作中公司的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分别是由人事管理、海务管理、机务管理三方面负责,三方互不相干,或联系很少,安全管理上是各管各的,缺乏有效的相互协同配合,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引进有效的监督机制。
ISM 规则实施以后,要求船公司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将公司的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明确岸上和船上人员的权限和相互间的通信方式;岸基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在科室中使责任到人;要求船公司应积极给船员提供一切有关如何处理危险情况和避免产生问题所采取的步骤和措施的信息和指示;制定应急状况的准备和处理程序,制定自检及管理考评程序等。
船公司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以为船舶是自己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船舶在安全管理体系中,也不再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对于船舶的岸基管理的失误,承运人将不能再引用船员驾驶和管理船舶失误的免责条款。
有了ISM 规则之后,船东必须对船舶的维修保养负全责,对船舶出现的任何缺陷必须保证有向船东的报告,要肯定船舶的所有行动都有书面记录,留下证明。
这样是什么地方出现的错误,一目了然,是船东错还是船员错,是可免责的事项还是不可免责,划分得很清楚。
这样使船舶的适航标准也纳入了船舶公司内部管理。
2.1.4 潜在缺陷难以免责海牙规则所赋予承运人的一项重要免责是:“承运人对于因谨慎处理不能发现的潜在缺陷而引起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然而,在ISM 规则的规定中似乎并未考虑上述观点。
规则只是明确规定船公司应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或保障措施来提高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性。
承运人没有制订或疏于执行ISM 规则的设备安全保障条款,那么就违反了ISM 规则对船舶的强制性规定,构成了“最大的不谨慎”;如果承运人制定有相关规定,但船员并没有认真执行或没有认真履行的相关记录,则达不到ISM 规则对船舶的强制要求;对于潜在缺陷的检查应满足任何事后严密的、挑剔的推理,任何的不完备或不够完美,都将可能被认为是船东执行规则的失误,也就是船东没有尽到“谨慎处理”,违反适航义务,从而在客观上造成船舶不适航。
2.2 满足适航规定不等同于船舶实际适航海商法规定船舶适航是指符合一定条件(海牙规则第3条第1款)的船舶状况。
有时与船舶实际适航一致,有时存在差别。
2.2.1 船舶满足适航规定时船舶却实际不适航根据海商法上,只要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时在船舶适航性方面——恪尽职责,则不论船舶当时或以后航行中是否实际适航,都认为船舶适航。
如“Amstelslot案”,Amstelslot轮在航行途中由于主机减速齿轮断裂,货物延迟发生损失,货主指控承运人未能尽到恪尽职责,使船舶不适航并且认为减速齿轮的断裂是由于鼓轮上的螺旋轮箍安装不合适或使用过已有裂缝所造成,该缺陷在开航时已存在,即开航时船舶不适航。
船方为开航时已对轮箍谨慎检查,该裂缝是从内部逐步扩大的,属潜在故障,检验人员无法发现;开航前和开航时已恪尽职责使船舶适航。
货主又认为检查员在检验时应把齿轮中的油擦去,每个螺栓都应检查才算恪尽职责。
最后法院裁定,该故障属潜在故障,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时已恪尽职责,船舶适航——事实上开航时缺陷已存在,船舶实际不适航。
可见,只要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时按通常合理的做法,为船舶适航性尽到自己的责任,尽管有潜在缺陷存在,则法律上船舶适航。
这样也就造成了船舶实际不适航却满足适航规定的情况,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2.2.2 船舶不满足适航规定时船舶却实际适航船舶虽然处于实际适航的状况,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构成船舶不适航。
比如船舶遗失适航证书,由于缺少船舶有关适航性的凭证,通常被认为船舶不适航,直至补办好证书时止。
2.3承运人的雇员在船舶适航性方面没恪尽职责也构成船舶不适航虽然海牙规则要求在开航前和开航时恪尽职责的人是承运人,但承运人可雇请他人代行恪尽职责之责。
然而,承运人要对其雇员(包括船长、船员、代理人、修理人和验船师等)未尽职责的责任负责。
比如船长和船员在开航前与开航时,没有仔细检查所有有关航行安全的设施与装置,或发现缺陷(如主机故障尚未完全修复、海图未配齐、GM 过小等)之后未能及时向船公司或港监申报,这些通常被认为是船长和船员在船舶适航性方面未尽职责,使船舶不适航。